NO.99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8-03-30 17:03:5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99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由于大道理的滥用和误解,导致了人们对于说大道理的一致抵触。
笔者对大道理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希望请同仁教正!
一、大道理,是说还是不说
听父母或老师讲大道理,知道反抗没有用,自动选择屏蔽。
“道理我也懂,但是我做不到!”有的孩子,会这样诚恳地讲。
以上三种情况,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最好不要讲所谓的大道理了。
现在很多老师,都在说大道理,而且大同小异,收效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于是有老师建议,不管在课上课下不要跟学生谈一些大道理,没有用,反而耽误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种建议不无道理,但是凡事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先来理解两句话:“知易行难”和“知难行易”。
简单地把能解释大道理的字面意思,当成懂大道理,那么确实难以做到。白居易说过:“诸恶勿作,众善奉行”,8岁孩童能够背,八旬老翁做不到!这就是典型的“知易行难”。
真正了解佛文化的人,都常常这样说自己不懂佛经,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每天都在认真诵读佛经,每天都会找出自身的不足予以改正,对于佛文化有一种深深的感念。这种反省,是对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是知难行易的典型。
“明白大道理,做好小事情”,这是一个人成长必须有的修养和历练。大道理可以靠自己领悟,而有人点拨的确事半功倍!
二、说大道理的几个必备条件
大道理中,是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完全不说,显然有失偏颇。笔者以为,大道理的宣讲,必须具备几个必要的条件:
(一)自己相信、践行并有体验感悟。
有些大道理,自己就不相信,就不要说了。说了,也给人一种虚声冷气的感觉。如“日行一善”,这是一个大道理。自己不相信,觉得做好事就是吃亏,而且觉得不划算。你可以不说,说了作用也不大。如果,你坚信“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而且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有人提出疑义,你可以与他进一步展开交流,双方都会从中有所收获。
真正的大道理,无非让人做更优秀的自己。没有一种大道理,是可以拿来炫耀的。大道理,是精神世界里的比较珍贵的财富,如同物质世界里的黄金白银一样。那些黄金白银,你如果用他们救济天下需要帮助的苍生,那么是一种善行;如果你拿它来炫耀,就如同古今中外的眩富者一样,那是一种鄙俗,而是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二)拥有教学相长的佐证
说大道理,有个前提,必须有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佐证。有了这种佐证,也就有了新颖度,有了所谓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一棵树要长得更高,它的根必须要往深处广处扎。
这个高度不仅仅是自己提升的高度,而是要让听大道理的人,有个新的高度。这种高度,可以是情绪念头言行上更好的输理,可以是情绪念头言行上更好的完善提升。大道理讲到好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正明白大道理的人,不是执着于说或者不说。当说大道理对于受教育者有用的时候,要不吝啬分享自己的体验感悟。当语言显得苍白的时候,最好用坚定的信仰和行动因势利导。
真正读懂大道理的人,就真正懂得教育就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真正的大道理,如同家喻户晓的经典一样,是人人心中有的,只是被自私虚妄的迷尘封住了而已。真正懂得大道理的人,应该懂得教育就是唤醒和激励。
孔子是优秀中华文明人文精神最大的传承者,他对于善于说有着精辟的论述:“有宋朝之美,无祝佗之佞(善于表达,并非奸佞之意),也难免于今之世!”在说方面,做了很好的继承和弘扬。孔子传承的经典话语,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无人能比。
孔子最高的境界,是能说会说而在有些情况下忍住不说。因为,最崇高的教育是不言之教,真正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是寓教于乐!
“天何言哉,四时备焉;地何言哉,万物备焉!”这种不说中,可以静下心来,聆听天地间宇宙中无时不在诉说的因果。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