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昨天看齐河演说家英超的微信朋友圈,是《经典咏流传》的一段视频。歌者演绎的是古诗《苔》。原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梁俊老师的支教故事与朴实的话语感染了现场的观众,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也不禁也想到了苔,浮现在我脑子里的苔有以下几个:
唐朝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宋朝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然后就是在地理课本上学到的苔藓,它经常与地衣同时出现。
这首《苔》的横空出世,刺激了我的想法,它与我似乎有了联系。我就去查关于苔的诗歌。远远超乎我的想象。与苔有关的诗词竟然多的数不过来。每页20多条,共227页。我真的是孤陋寡闻啦。脑海里储备仅仅有占不到千分之一。40多年来,除了老师教给的,教材呈现的,竟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虽然说苔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没多少关系,甚至没必要关注,但也说明了一点,学习的面不够宽泛。
《苔》的作者袁枚,随园主人,江南才子,《小仓山房文集》,美食家,这些我是大体了解的。基本源自曾经学过他的一篇《祭妹文》。此文情真意切,痛彻心扉,多次诵读,几不成诵。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诗,一段文之所以引起共鸣,在于它与我心有戚戚,同病相怜,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了《苔》,没想到袁枚还有如此短小、精致、励志的小诗。我想到了教育叙事。从2017年11月遇见教育叙事,就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叙事写作,坚持一天一篇,记录教育教学,畅谈个人感悟,剖析教育现象,质疑名家论断,到今天是第104篇。觉得不写写对不起教师这个职业,也辜负了这一天天的日子。
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经常说:
“看你的文章,每篇都看,很真实。”
“我不过是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念想。”
“写得有些黏糊”
“我想详尽一点”
“如此坚持,佩服”
“等老年痴呆了,还可以拿出来,让孩子们给读读听听”
其实,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念想,还只是停留在王维审老师说的第一个层次。王老师说,教育叙事还可以让所有的麻烦事变得有意思,通过教育叙事可以跟得上学生和家长的成长,还可以找到一个比讲台更大的平台。这些我都体验到了。
目前为止,100多篇博文,记录了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念想有了,麻烦事变得有意思也有了,跟得上成长也有了,平台也有了。特别是平台,叙事者有2000人的QQ群,有叙事者的专有博客,神交了王维审、赵成峰、董艳等叙事好友。QQ群里的交流;叙事者博客的展示;王维审老师的高屋建瓴,赵成峰老师的执着踏实,董艳老师的轻灵清秀;让我感受到了恰逢教育叙事的幸运。
王维审老师强调,篇数不重要,要重视质量。我为什么在字斟句酌,布局谋篇的同时重视篇数呢?
一方面是受到赵成峰兄的影响,他今天已经写到NO.947啦,他就是路标,就是榜样。另一方面我认为篇数就像泰山的十八盘,只有走完所有的7000多级台阶,才能登上南天门。我记个数,知道自己攀爬了多高多远。有量的积累才可能换来质的飞跃。在车界有句俗话,叫做“人车一体,七千公里”。在学界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记数就是让自己心里有底。
写教育叙事不是为了成名成家,“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感觉说的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