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47:传承孝文化,念好家教经

(2018-02-24 17:22:0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47:传承孝文化,念好家教经

不管是家庭教育文化,还是学校教育文化,孝文化都是教育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其含义仅仅指子女在家里孝顺父母吗?显然不是。其真正意义,就是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根。也就是一个人成长文化的基础和根,在家庭教育中。至于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外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的提升,都是在孝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有人这样形容家庭教育,即家庭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还有一种说法,即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子女成长的终生导师。《三字经》中有句话,叫“子不教,父之过”,更是明确了家庭教育的责任。这里没有推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责任的意思,家庭教育确实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家庭教育,应该有一系列的家庭教育文化。其中孝文化,就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很多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即在家要孝顺父母。很多人,读到这里就觉得明白了。实际上,这只是孝文化的基础之一。在存在认识和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也从内心而言不去顶撞父母,照顾到父母的感受,利用一切有利机会(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与父母沟通,取得父母的谅解。

父母教育子女有着天然的优势,即由生养带来的一系列的血缘和亲情关系。这种关系,最容易发生心灵性格方面的碰撞和摩擦,在这种碰撞和摩擦中教育便在其中了。很多时候,家长在这种碰撞摩擦中,常归咎于孩子小不懂事的调皮捣蛋。实际上,这里面有三观和行为习惯情绪念头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过程存在着。很多做父母的,常常在一系列事情发生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文化意识和主动积极的引导影响习惯。

要引导影响孩子更好的成长,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很多家长没有来得及了解尊重孩子,孩子已经长大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即很多家长在没有绘画基础的时候,已经信笔涂抹,孩子一幅成长蓝图就在其中完成了基本框架的预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教育学生,首先要拜学生为先生。就是从孩子成长规律中,去学习引导影响的技巧和艺术。

笔者,看过很多专家撰写的家庭教育经验,就是某个年龄段应该怎么样怎样,罗列下来就像是一个繁杂的学术报告。笔者觉得,很多家长朋友无法实施,或者说他孩子在那个年龄段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应该这样做,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未必有条件支持这种做法。笔者比较欣赏一种做法,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这种陪伴,不拘于某个年龄段不拘于某种具体的形式,只要你用心了让孩子感受到了就足够了。

这种陪伴孩子成长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就是《论语》的“父慈子孝”。即做父母的,要为孩子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这种榜样,是日常生活习惯中人人涉及到的行为习惯,更是一种道德情怀。中国有句古话,就是“喊破桑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中,有知情意行等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有着鲜活充盈的精神文化内容。

“父慈子孝”中有个“慈”字,“慈”应该是“仁慈”。慈,绝不是溺爱,或者一般意义的疼爱,是一种植根于疼爱基础上升华了的大爱。这种情怀,用一个时髦的词语,应该是悲悯。如果父母的爱中有太多的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那么就不能说是“慈”!父母的爱,显然不是简单的关心吃喝等物质方面的享受,更主要的是一种自信诚信和责任担当!

很多家长,都知道社会上很多家庭都在学习推崇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智慧。从子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自强能力,培养他的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犹太民族,并非天生善于教育子女,而是他们是一个喜欢阅读善于学以致用的民族。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最多的民族,平均每人每年阅读五十本书。在世界竞争激烈的今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能力,为世界认可。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优秀的代表。孔子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不说“韦编三绝”,不说“学而不厌”,仅仅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可以让人心灵震撼。不仅如此,孔子在教育子女方面,留下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等脍炙人口的典故。他对于子女与学生一视同仁的高风亮节,足以成为广大教师家长学习的典范。

叶圣陶先生,本身是教育家书法家,但他培养孩子写字的目的是为了把字写工整清楚,是为了更好的尊重别人,让别人阅读时提供方便。有人问叶先生:“为什么不培养孩子做一个书法家?”叶老笑笑说:如果他喜欢书法,那么他自己勤学苦练,不难成为一个书法家;如果他不喜欢书法,那么一定要培养他成书法家就是赶鸭子上架!

有此可以看出,我们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做人处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尊重规矩自立于社会,至于朝那个具体方向发展发展到哪个具体层次,则要尊重其本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很多时候,家长在这方面失误,常常是关注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不仅教育子女如此,就是自身的成长也是如此!失去了对于成长过程中细节的关注,必然让这成长变得粗糙,也就为今后的可持续成长留下了隐患。

这里,我们又回到“陪孩子一起成长”那个话题。陪孩子一起成长,不仅仅是陪,而是又自己自觉积极主动的努力成长参与其中,这种陪伴才更有教育意义。一个家长或者教师不完美不完善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在孩子或者学生面前承认这种不完善不完美,可怕的是在这种不完善不完美面前拒绝相互督促共同成长!

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家孝顺父母的,在学校里一般情况下会很好的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做教师的常常这样教育学生,要学会孝敬父母;当家长的,常常要这样教育子女,就是要尊敬老师。真正理解理解父母老师话语的孩子,就是懂得了如何从父母老师身上,更好的学习一些优秀品德行为习惯,并做到发扬光大!

每个教师或者家长,都有或多或少类似的成功经验。满足于点滴的成功,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承认自己的成长中永远的不完善不完美,最完善最完美的永远是努力成长中的自己,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应有的素质。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如果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女变得更加优秀,那么就永远不要停滞这种自我修行!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舜作为孝德的典范。读过《史记五帝本纪》的人都知道,舜的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经为了财产数次谋害舜。舜并没有继承父辈的贪婪,而是承继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大孝。他提高生产劳动力,带动周围的人团结进步,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如此等等,他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令人可歌可泣的事迹。最终感化了他的父母兄弟,感化了当时方方面面的很多人。

舜的故事,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家长朋友。在教育子女中,要充分看到子女成长的巨大潜力。多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成为与子女相伴成长的共同的教育文化资源。一个教师,应该以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为荣;作为家长,则应该以子女超越自己而骄傲。在这方面,很多家长已经是各个行业中的精英或者佼佼者。不一定让子女一定超越自己具体的某些利益方面成就,只要是一种品德精神上自我超越就是足够优秀的了。

在家庭教育中,切记要“急公好义”不要“急功近利”。急公好义,培养的是一种自信诚信和责任担当;急功近利,则是一种舍本逐末或者本末倒置。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孝是至宝千秋传,心作良田百世耕”。努力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与子女一起不断耕耘自己的心田,在心中种下善良美好的种子。家庭教育的美好明天,就值得期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