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46:拜年过后,再聊“拜”

(2018-02-23 13:43:49)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46:拜年过后,再聊“拜”

2017年参加正觉寺暑期教师禅修班,因为天命之年后记忆力下降,请教法师,法师告诉我:可以坚持拜佛试试,并列举了星云大师因头部受伤忘记诵读的佛经,坚持拜佛后恢复记忆力而且记忆能力超过了以前。

禅修班结束后,我坚持拜佛,至今有六个多月了。春节期间,与亲朋好友聚会,聊天中介绍了我的叩拜体验感悟,即坚持叩拜对于身心健康的种种好处。不少亲友,都首肯或者去尝试。后联想到了诵读国学经典中的种种,分享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一、似乎回到了婴幼儿状态

在春节聚会中,很多人在走亲访友中会见到一些婴幼儿状态的孩子。他们的眼睛是黑而亮的,没有丝毫的杂质,不对关注亲近他的人有丝毫的成见和分别心。他们没有心机的欢乐,常常让看到他们的亲朋好友有一种久违的感动。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种状态,可是转瞬即逝。

寒假中,年前要整理室内卫生,很多时候没有清闲。倦了烦了,我就在擦好的地板上,铺下一块垫子开始叩拜。在叩拜中,我的身体得到一种康复心灵得到了一种愉悦。

我叩拜在茶几旁,我家刘老师清理茶几周围的卫生,我立即“蛙跳”一般起来顺手扯着拜垫,转移到了不太碍事的卧室大床的一侧。没有几分钟,刘老师又到卧室的窗台上取东西,我又一个“蛙跳”转移了阵地。“蛙跳”中,我没有丝毫被打扰的念头。我又转移到另一间的过道旁,继续叩拜。刘老师又到阳台上拿东西,我那个“叩拜”的姿势趴在那里显然也是碍事的,我又一个“蛙跳”回到了茶几旁。

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在田田荷叶的跳来跳去的青蛙。刘老师也乐了:“看来,你到哪里都碍我的事!”我家刘老师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些小小的过意不去。实际上,这个时候我没有丝毫怪刘老师的意思,却为自己在那里忙里偷闲感到不好意思。借助叩拜休整愉悦着自己,准备接下来能多做些家务。

可能因为太劳累了,我叩拜着因为较长时间不动,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你趴在那里睡着了!”刘老师这样喊了一声,我惊醒了,明显能听到刚刚消失的鼾声。这是一个让我身体和心灵获得最美好感受的一种状态,我不清楚这样是不是接近“胎息”,但是叩拜中,常常让我感觉自己回到婴幼儿状态。

趴在那里,非常准确的一个形容,一些少年武术班的孩子常有的动作,有些舞蹈节目中偶尔出现的一个姿势。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让我在这叩拜中深深感受到了。“抟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常常闪烁在我头脑里。

二、叩拜中的文化内涵

    与叩拜相对应的是,我常常坚持的跪坐双盘和诵读经典。

叩拜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教育文化中,共同拥有的一种仪式。没有仪式感的仪式,只是一种形式。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仁,如礼何?”我曾经请教过寺庙里的法师,这种叩拜仪式的文化内涵。他向我:讲了传承佛菩萨文化普度众生,是叩拜仪式中的真正含义。额头叩地时,双掌心朝上,是承接佛菩萨法旨,接下来双掌心向下是利益众生普度众生。

如果没有对佛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理解,那么叩拜只是“叩头如捣蒜”,一切文化教育的意义就减少了很多,只是剩下锻炼身体的一小部分。

早在学佛文化之前,我曾经固执以为叩拜是一种封建迷信残余。虽然找不到证据,但是众口铄金,我也只是盲从。但是他植根传统文化数千年而不衰,用一种封建残余扫荡之才是真正的无知者无畏。

在叩拜以前,我只是从文字层面不断去揣摩“无为而无不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坐忘”。每个诵读经典的人都知道,从文字层面去解读经典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是谈不上身体力行传承的。每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如果离开了知行合一,那就是一个伪学者。

在叩拜中,我感到了传统文化在我身心中的回归。当额头亲吻大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大地的“厚德载物”。深深叩拜下的那一刻,一种谦卑之情和悲悯情怀油然而生,弓起的脊背则无不在昭示自己应有的那一份使命担当!

叩拜,一种传统文化礼仪,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奴颜婢膝”,恐怕就是扣在它头上的一顶让人望而生畏的帽子。作为任何一种文化形式,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有善恶之分的,是主导这种文化仪式的人。弘一法师曾经说过:无心者功大,有心者罪多。

笔者才疏学浅,弘一法师所谓“有心”当是有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之心,“无心”当是《金刚经》所说的“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