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31:天命之年的小确幸
(2018-02-08 20:18:31)分类: 纸质媒体发表 |
N0.931:天命之年的小确幸
天命之年的我,每天都用很多时间来清理自己身心上的油腻。或者诵读经典练习禅定,让自己从纷纷扰扰的世事和思绪中解脱出来;或者打太极拳练习双盘跪坐按摩经络中的起止穴,让自己的身体得到一种比较健康的状态。
手捧一本心仪的图书,双盘着在诵读经典中参悟着宇宙人生的真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细节做好。不再想年轻时的浪漫追求,不再想人生的漫漫征程,而是让自己的心安住当下,或者工作生活中一件具体的事情,或者业余爱好中的一种活动。沉浸其中,让自己心灵自由的舒卷,读木石心观云水趣。
我是一个心细又没有什么能为的人,遇到事情,常常容易胡思乱想,结果事情没有做好,却已经因为思虑过度,将自己搞的疲惫不堪。在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中,我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善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结构。这样做,不仅避免了胡思乱想,又添了一些正知正念。在这个过程中,我读懂了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都是最美好的遇见,都是自己成长的动力和阶梯。
以前有一种说法,叫“人过四十不学艺!”以前,对此曾有过误读,就是过了四十岁以后就不学习了。如今用在自己身上,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不再以学习某种技艺为最终目的而学艺”应。四十以后,我学练太极拳,大量的诵读经典,学习国画,让我感觉比年轻时候更多了一份学习者的赤子之心。
以前的学习,都是与考试升学或者工作需要职称评定有关;现如今的学习,纯粹为了让自己身心更加健康,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现在的学习,为了一种人生信仰和精神追求!在这种学习中,感觉人生多了一份光亮温暖和美好。
如今自觉主动的学习,让自己更多感受到时刻具有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感动,更多感受到人生处处时时具有的真善美和种种感念。“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成了自己实实在在的人生信条和努力方向。不与别人比短长,学习最好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成了每天一觉醒来以后的第一个念头。
我打太极拳时,说打太极拳是最好的,痴迷了般学习锻炼。后来练习双盘,就说双盘比什么都好。看似朝三暮四,实际上一以贯之。如同孔子所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实际上,这些经典文化有着相通之处,任何一种真正做好了,都会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对教我太极拳的师傅讲:我发现,古代经典中的文字,与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师傅告诉我,太极拳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后来发现,书法绘画太极拳和经典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业余时间我跟一位老师学习国画,现在每天都在临摹《芥子园画谱》中的有关竹子的画图。这样的画图,我已经临摹了五六百遍。现在,每当我看着笔下的竹子,就如同走进了南方的竹林。这些画家笔下的竹子,与大自然中的竹子不尽相同。这些竹子,融入了无数画家的人文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
上班疲劳的时候,我就利用办公桌上的水写纸,画几幅有关竹子的图画。画过以后,就觉得疲惫减轻了,思路清晰干劲更足热情更高。我在这种背临或者临摹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古代文人墨客,对竹子分外青睐。苏东坡就曾经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临摹竹子的一两个月的业余时间里,如果哪天画竹子少了,或者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收获,我就会觉得人生缺了点什么!
一次绘画班学习时,老师说:“赵成峰同学的竹子,有点郑板桥的风格”。我简直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虽然知道老师常常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激励我们,但是能得到老师这样一句评价我还是非常高兴的。每当我有些懈怠或者要放弃的时候,就想到老师的这句话,想到令无数文人墨客敬仰的郑板桥。
我想把郑板桥的《题画竹》中的前四个字“四十年来”改为”六七十天“,即:“六七十天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则是自己天命之年去除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后,对于人生更好的把握和驾驭!让真正成长中的自己,感觉到每天或者每个时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值得珍惜善于把握!
此文发表于《教师博览》2018年第4期编写着修改题目为《知天命之年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