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22:源于细小处的感动
(2018-01-30 11:50:1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22:源于细小处的感动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每个人都懂得应该把育人放在首位。如何将育人放在首位呢?实际上,这些都隐含在教育教育的细小环节中。
教育是无痕的艺术。
一、小事上的激励
这是初一的班级图书管理员在归还图书,我提醒他们发现图书有破损情况及时汇报并采取力所能及补救措施。
也许是一开始开了图书馆员动员会,也许是这些孩子就是特别喜欢图书,特别爱护图书。总之,他们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我。“为读者找到好书,为好书找到好的读者”,一直是几年来我努力坚持的。
我说:“每帮着修补一次图书,给修补的同学加行为习惯分一分。”我与班主任达成共识,平常给初一的同学记录行为习惯分。对学习优胜者、学习进步者、助人为乐者、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者,都有一个奖励份,从而更好激励同学,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年级主任,还一月一次总结奖励,的确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听到这句话,同学们变得出奇的认真细心,我难以发现的破损或者摆放不整齐的地方,他们都找出来修补或者整理好。
我也将他们付出的辛劳,对班里享受着阅读乐趣的同学多次提起,让每个参与阅读的同学都心存一份感念,这种感念不仅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给予我们创造这种良好阅读环境的人们。
二、给懒惰除“根”
那些高年级的同学,更多沉溺于文化学习中,有些则是在一种被动的沉溺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似乎除了被动的学习文化知识技能之外,没有了别的意义——因为家长几乎包揽了他们的一切非文化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义务。
初三家长(当母亲的)向我诉苦,说自己的女儿懒,平时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喝水也要端到她的眼皮底下,还说她学习不下力,嘱咐我在文化课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她。我答应了家长的请求,同时告诉她鼓励学生做家务,向她推荐了教育专家的一篇文章《乐于做家务的学生将来更有出息》!
我发现这个女生,非常好强,而且很自信。我当时倡导师生都在课堂上展示最优秀的自己,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技能或者其他行为习惯展示自己较高的素养。其中一项,就有帮助老师和同学。她刚从大城市一所学校转来,那里师资水平教高,她在课堂上发现我讲的与她老师讲的不一样的就主动提出来。每次提出,我都表扬她,同时也表示了对她原来老师的敬慕和对她认真学习的敬意。
后来,几乎每节课上,她都提出一些小的意见建议或者困惑,就在这种互助交流中,我懂得了教育这个学生更好成长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那些不做任何家务的同学,在文化课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更容易选择放弃。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让自己拥有自信的地方,一次次回答问题出错或者写作业出错或者考试出错,会让他们的进取心被很容易被摧垮。那些有着做家务习惯或者其他助人为乐习惯的同学,那些有着除了考试科目学习还有其他有益于他人社会特长的同学,在学习文化知识技能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找到自信,更能学会学会不抛弃不放弃,迎来学习上的成就。
在这种时间投入就是一切成绩源泉的沉溺中,不管是学生本人,还是家长教师,都容易忽略学习者的心态和学习过程中的细节的完善和提升。因为有些学生是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有些是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不是靠时间能解决的。每天,我都通过经典诵读、禅修和向善向上的教育践行,精心呵护着自己的悲悯情怀和教育智慧!
面对那些在学习上懒惰和懈怠的同学,我常常注意开发他助人为乐的潜能。这种开发中,逼着自己思考关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的细节,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寻找促使学生改变的原因。这种改变,很缓慢,有时谈不上什么效果,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在自己和学生身上有着微小的向善向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