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15:2017-2018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8-01-24 09:19:4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15:2017-2018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在此年初岁尾之际,特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逝者如斯夫,维来者可追!
一、努力,有一个好的开始
在种种期待中,迎来了初一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和继续担任的图书管理职务。
期待,用好了也是一种准备。实际上,一个人干什么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怎么干。教育教学工作尤为如此。我是抱着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的态度开始这份工作的,通过撰写教育叙事记录下我工作的点点滴滴。
尽可能早的接触了解学生,及早进入状态是必要的。开学初,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领书分书和一些杂务。我就把这个作为了解学生的一个窗口:我在与学生交流中,看到了学生书写的认真,看到了学生的助人为乐和热爱劳动。从那一刻起,我觉得,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通过地理知识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过一种更加精致美好的生活。让他们不仅乐于助人,更能善于助人,在学习生活中更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仅仅通过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技能传授和自信自律助人分享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有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除了学科知识学习以外。
作为一名图书管理员,我在级部班主任和语文任课教师的支持下,发动并组织了班级图书借阅活动。我给两个教学班十二位班级图书管理员(阅读小组组长)开了一个短会,很简单就是:读好书,爱护好书,做最好的自己!我希望学科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希望同学们不局限在应付考试科目的学习中,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不仅是我的期盼,也是学科教学测试改革正在实行的。
我倡导与学生一起创建助人课堂,就要不遗余力的实现这个目标。
二、纪律与习惯,应该贯彻始终
每个同学,都有旺盛的精力,如何使用和管理好这些精力,确实需要一种遵守纪律的自觉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管人,双方都累。有一种文化制度,让同学们参与其中,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就是一种文化教育过程。级部建立了行为习惯分记录奖励制度,我积极参与其中,把我在课上课下看到了的学生学习地理和行为习惯中的闪光点都请专门学生帮助记录下来并加一定的奖励分。形成一种习惯,就是老师就是寻找并广而告之同学们优点长处的。
这样形成一种师生间的文化氛围,即“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己无以知。”实际上,教师在这里主导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氛围,即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来,找自己和对方身上在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一个优点,找自己可以改掉的一个不足。实际上,把每个同学都拉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营。
初一学生的自制力都很差。这种自信自律助人,很难做得很好,即使包括教师在内的成年人也很难做到。我这样做,是在搞一种文化活动,即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放在身边和自身真善美的挖掘中去,放在自我教育和管理中去。没有自制力的同学,都学会了自尊,都爱脸面。自己偶尔做好了都会得到表扬,一不约束自己,就只能看到别人被表扬。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生不定性,教师多关注学生的优点,有利于让学生扬长避短,这也是强化正面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方法。这个时候的我,也参与其中,让学生帮我找优点不足。这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如:让同学们帮助老师课堂“纠错”,私下里告诉老师的失误,让学生学会尊重人也学会尊重真理和正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端正坐着会得到表扬,学生认真看图提出问题会得到表扬,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清楚会得到表扬,学生学习有进步会得到表扬,学生学习刻苦会得到表扬,学生乐于助人发挥举手之劳会得到表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抛弃不放弃会得到表扬,等等一切。可以说学生只要付出了点滴的努力,时刻多努力一点点,都会得到激励。
三、坚守悲悯教育情怀,因人施教
承认不完美是一种成熟。教育教学中,不自然地会太多关注学科考试成绩,有时就是一种教育的南辕北辙,当然这里没有否认注重提升考试成绩的意思。
记得学校分书过程,非常繁忙,近一百种教材同时发放,甚至来不及清点每个级部具体分发的教材。我们有底,也来不及对照。其间,一个初一的同学,帮我认真清点了并统计了自己的教材目录。我非常感激,觉得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同学们需要帮助的话,我会不遗余力。
结果,我后来无奈的发现,这个学生的地理成绩非常差。我向她表达了自己曾经的心愿(也是现在努力的目标),这个同学高兴点头,但是她的成绩依然不理想。我想到每个班里,都有这样的学生,正如都有非常喜欢地理的同学一样,也有对地理没有感觉的同学。都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个道,是人生之道,不一定是学科成绩提高之道。
不同学科教师在一起交流,仅对本门学科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有几个同学在不同学科中表现是不一样的。不能简单的说,这个学生好学或者不好学,只是兴趣点不同而已。如果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行为习惯方面,则往往得到比较一致的结论。
悲悯的情怀,真的比成绩的提高更重要。有好几次,我一厢情愿一味抓学生成绩,有适得其反的效果。自己真的应该跳出自己的学科,跳出学校的成绩考核,站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角度上去说话考虑问题,往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有一个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学生提高了三五分的成绩,悲悯情怀消失了,我们真是得不偿失的。当然,不是在将成绩和培养人对立起来,我们确实应该是因人施教。实际上遇到一些有特出情况的同学,我们真的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分析,以致做出一些近乎草率的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