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14:学做叙事者,远离中年“油腻”

(2018-01-23 16:24:2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14:学做叙事者,远离中年“油腻”

2017125日,刚过了五十岁生日的我,加入王维审老师创办的叙事者团队,至今已经两周年了。

叙事者团队,是一个学习和提升自我的富矿,尤其针对好读写不求进取的我有着对症下药的作用。

两年来,我坚持朝着教育叙事的要求努力撰写每日一文。就像是我临摹《芥子园画谱》上的竹子一样,临摹了五十多遍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但是,我感受到了这个过程中,我的“艺术细胞”在潜移默化增长。五十遍不行,我就继续练习,练习八十遍也不多。书法家任钦功先生临摹《兰亭集序》等书法作品都在千遍以上,我这才哪里到哪里啊!

一、学叙事,接地气

读自己写的文章,想自己的为人,总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超凡脱俗的那种而是回避现实的那种)的感觉。再看群里其他老师写的内容,大多都是自己真实的教育经历,有真实情感,有鲜活的泥土气息。

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的诵读经典,并没有真正的感悟践行,只是在与人交流或者说话写作的时候,给自己披上一层有文化的外衣而已。

在提交叙事文章中,我一篇篇的阅读。王维审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每天至少提交五次以上的评论,我每天至少提交十次以上的评论。与其说,我在完成任务,不如说我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撰写教育叙事。

这些教育叙事中涉及的问题:有以家长为主的,有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有行为习惯有问题学生的,有情感情绪问题方面的,有学习问题方面的,有人际交往方面的,有习惯养成方面的等等,总之囊括了我所能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中的所有现实问题。

看着老师们面对问题时的积极努力,我从中受到震撼和鼓舞!作为一名教师,传承优秀文化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以自己的率先垂范,让人感受到。再者,就是通过文化知识体验分享影响到身边的人。

一个人仅仅是在嘴皮子上或者文字中卖弄自己的文化,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提升。只有他将这种文化融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让人生的质量有了真正的提升,这种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体现。真正的文化,是从每个生命个体中“活”出来的,不是“读”(或“写”)出来的。

二、榜样的力量,让我学会从点滴做起

昨天,一个同事见我在办公桌上用水写纸画芥子园画谱中的竹子。于是说:“赵老师,你天天诵读,天天写作,天天画画,天天双盘……”我接着说:“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天天进步一点点,我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天天进步一点点,给学生做出榜样。我这个除了读书之外,别无所长,又已经年过半百,不努力不行啊!”

“你觉得时间不够用啊!”同事进一步说。

“是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我抚弄着自己早早白了的满头华发。

“教育学生精神丰盈思想充实,当教师的就要做出榜样。培养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不容易,最近博士升自杀的消息实在令人痛心。如果,这位博士生除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外,也有着丰富的业余爱好也就不会走自杀这条路了。不能改变环境,人首先要学会改善和提升自己!”想着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不是那么鲜明,觉得挺对不起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的。虽然离退休不到十年,我却发心要在最后的一段工作历程中活出人生的精彩。

努力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我所做的,只是在打自己的根基。就像是建楼房或者大厦的人,都要注重打根基一样,一下一下夯实基础。“复杂的事情,从简单做起;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教育人生走向精致!”心中一个声音这样告诉我。

其实,这些也是我从叙事者中学到的。从管理团队闫凡伟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健康阳光多才多艺和热于助人;从发稿状元杨雪梅老师身上,学到了如何立足不利的教育环境写出璀璨的教育诗篇;从耿新老师身上,我学到了热心教育热心公益热心传播正能量的才华和努力;从寇介芳老师身上,学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优雅活着,看到了一种优秀教师品德的代代承传。如此等等,每位教师都留给我学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当然,创办者王维审老师的两本专著,更是陪伴我前行的巨大动力!

这种坚持,这种重复的事情更体现在每天一篇博文的坚守上。两整年了,除了个别的日子实在完不成一篇博文,我坚持写了九百篇博文。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我的博文中完全具备教育叙事要求的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在这种坚守中,叙事者团队老师们的点赞和留言、评论,也是我的巨大动力。叙事者,凝聚的是一种读写与践行融为一体的教育文化,我从中感受到抱团取暖的巨大力量。

孔子曰:仁者必有言。我的写作方面的差距,也从侧面反映了我自身品德修养上的不足。立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努力改善提升自己,是我要积极努力争取的。

三、闻过则喜,利于更好前行

以前诵读《论语》,读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认为那是圣贤人的境界,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参加叙事者团队以后,遇到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烦心事尴尬事,第一时间到叙事者群里看看,或者捧读叙事者共读书目,或者诵读经典打坐,努力从中更好找出自身问题和努力方向。

经过这种沉淀后,我一般都会写一篇比较深刻的博文。这个时候,才意识到曾经的怨恨烦恼无奈无助,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梦幻泡影。真正的人生,就是对悲悯的坚守,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后,抛去内心的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发觉一切的不如意,都对应着自己人生修养的一种缺憾或者不足。

由于有了这种认识,我的每次备课上课与学生交流,都被看成自己的一种教育作品。每次的起心动念的调整,每次言行的修正,每个教育教学环节的完善和提升,每个生活细节的精致化,每次正视自己难堪和不足而坚持努力的点点滴滴,都是一种美丽的修行。

课堂上,学生帮我“纠错”我给予他们奖励分,而且广而告之,希望所有同学以他们为榜样。这一次次“纠错”,成了我专业成长的阶梯,从内心深处,我都把给我纠错的同学当成我的“小先生”。工作中,有人当面或者背后提醒我,我不再抵触,而是觉得突然拣到了什么宝贝一般,我不觉得那是让我难堪的人,而是我的诤友。有了他们的这种对我的关注,我可以在工作中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家庭生活中,面对妻子的唠叨,少了一份烦躁,多了一份亲切。在生活中也就是她还在点滴小事情上那么在乎我,希望我做得更好,我要好好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