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0.912:画竹与我的教育人生

(2018-01-21 19:16:57)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0.912:画竹与我的教育人生

2017年五月下旬,我开始参与高老师的公益花鸟班学习绘画。这时,我已经五十二岁了。

高老师对绘画的痴迷和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同样参加花鸟班的同学也是单位上的业务骨干,她(他)们挤出时间努力学习上进的态度也激励着我。

昨天中午,我们的花鸟班也举办自己的年会。除了高老师现场作画,展现一年来学画历程之外,座谈会上高老师和学员们敞开心扉说出,学画历程中的一份沉甸甸的感念、收获以及来年的展望!

我也觉得自己要好好总结一下,对得起自己的这份痴迷,对得起高老师辛勤付出,对得起通往更美好人生的积极努力!

一、备课与画竹

备课时,我要在水写纸上临芥子园竹譜上的竹子。那些婆娑的枝叶和几乎找不出来龙去脉的竹枝,常常让我无从下笔。我反复的看,反复的下笔实验。

这种心境非常适合我的备课。此刻处于复习阶段,选择复习什么内容,选择怎么复习,我和学生的情况具体使用的应该是什么?

数十次重复相同的内容(教过多遍的内容,往往最容易失去的是激情和兴趣),或许是与年龄有关,或许与能力有关,此刻画竹却极大的克服了这种负面情绪。表面上,我在寻找着竹子的画法,实际上这个时候一种潜在的思绪就像是特种兵的渗透部队,正在努力的完善提升着即将到来的课堂教学方案。

有人会说,此刻是否影响了我的备课。事实是,这些竹子的间架结构和竹叶,我曾经近五百次的临摹。一切都进入一种潜意识里,就像是一个人习惯了抽烟喝茶的人,一边抽烟喝茶一边思考问题一样。

我曾经做过实验,我不画竹子,就是干巴巴地备课。这个时候,头脑里反而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没有了渐渐完善的竹子,也没有了渐渐完善提升的备课方案。

走进办公室问我课前准备的同学,也会发现我的头脑快速反应着与课堂有关的问题。

记得在一年前,我与同事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我在诵读人文经典的时候,就是在认真备课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时候。我现在无法解释通这种现象,似乎是科学的悖论,然而却是真实不虚的。

记得,我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比如年轻的同事结婚,婚前婚后,都要占用很大的时间精力。但是一般情况下,那些有结婚历程的学期或者学年,这位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一般是较高的。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的去年的诵读人文经典和学画竹子,都到了一种近乎“热恋”的境界。这种境界,极大调动了我的潜能。所以,我们当教师的常常发现,那些在同学家长和老师面前展示了一种良好兴趣特长和行为习惯的同学,在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往往是表现优异的。

二、 课后与画竹

连续两节课下来,如果我还能站着有点剩余的精力和体力的话,我也会画上几笔竹子。

一节课下来,常常有一种精力和思想透支的感觉。或许,我的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那种理想的境界,像魏书生老师那样,上课后身心更加轻松。不否认,我很多次有过上课后身心非常坦然的感觉。更有不少的时候课下,我需要努力梳理这一节课的思路,努力的回放乃至审视自己曾经的课堂应变和相关的其他细节。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不去及时进行总结,很可能这节课的过程就会在头脑中被格式化,即不会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任何可能有意义的经验或者教训。习惯了撰写教育叙事的我,每次都总是强迫自己回放并审视一节课的思路和文化历程。

实际上,这个回放和审视并重新思考的过程,并不比备课轻松,甚至更加累。这个时候,我又开始画竹子。面对难画的竹子,通过一遍遍的临摹,我让笔下的水墨变得更加生动和美好起来。这个时候,同样生动和美好起来的,还有我的课下反思或者说是思考。

有些思路或者思绪,不会变成我键盘上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内容曾经在我的键盘上出现过。画竹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激活自己内在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潜力的过程。

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各种媒体通过各种途径会输送给我们各种信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在这种思考中,我自身有一种文化甄别和筛选渠道,这个渠道就是我禅定的修习和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这种能力,是我坚持十年诵读经典的积淀,并非仅仅是背过什么或者读过什么就具有的一种能力,是一种长期的经典诵读和禅修形成的文化积淀,准确的说是一种文化素养。

三、 画竹与业余生活

晚上,有段身心上的空闲,我就会临摹竹譜上的竹子。

临摹到精疲力竭的时候,临摹到我的水写纸没法干的时候,临摹到我自己想吐的程度。上班时间,画竹子能帮助我进入备课和课下反思状态,与我业余时间的这种大量的练习和准备分不开的。

一遍一遍画竹,看着竹子在我的笔下变得更加美好一些,我诵读经典的内容,我禅修中的一些好的境界,我备课和课下反思的一些收获,也会在此刻一波一波涌上我的心头。

业余有着撰写教育叙事习惯的我,会将这些收获变成文字。

为了画好“柔枝带雨”一幅,我曾经反复联系过七八十遍。有一次,当我画完一幅后,竟然真的意识到笔下的竹叶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之后,我每次画完这幅画,都有唤醒这种带雨的感觉。处在北国冬天有暖气的屋子里的我,似乎到了江南带雨的竹林,雨水落在竹子上也洒落在我身上。

读者不要误会我的画竹达到了让人身临其境境界,真的向我求画我就尴尬了。我这个人,对于某些东西感觉灵敏度特别高而已,也许别人看了我的竹子什么感觉都没有。

也许,正是由于我的这种敏感。画竹,让我生活学习工作有了另外一种美妙的境界。这种境界,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但是于我却有着重大的意义。

或许是教我学画的高老师身上学到的,或许是从画竹琐事上学到的。学画以后,我对于生活中的琐事,没有了原先的抵触和厌烦,反而觉得挺享受这个过程的。不管是打扫卫生,还是做些家务,我都觉得可以更好的努力去适应。我可以一次两次十几次数十次乃至更多次描摹一幅作品,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我同样可以关注审视并提升我的工作学习生活,让它们有个更好的呈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