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910:从阅读中汲取改善自身的一种文化
(2018-01-19 09:12:26)
标签:
历史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910:从阅读中汲取改善自身的一种文化
孔子曰:夷翟之有君,不如华夏之无君。
这句话讲的是一种文化的力量。讲的一种区域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对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这种华夏文化,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种文化肯定是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接触到什么样的人很重要,那都是自己学习的资源,另外学习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也很重要。
一段时间,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常在背后议论他人的缺点不足。孔子听了以后,就批评子贡说:子贡,你就没有缺点不足吗?我可没有你那样的闲工夫啊!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重要,一个人的朝向也很重要。这种朝向,取决于他的心中眼睛中有什么?是别人的缺点错误环境的种种不堪,还是别人的优点环境中可以利用的种种的机遇。
因此一个人关注什么很重要,一个人关注了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朝向同样重要,选择了一种朝向,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有效果更重要。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讲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改善提升自我的文化。真正有修养的人,未必就是一定忙着做一些有形的东西,他们也在做常人看似无用的东西。
比如被孔子赞赏的蘧伯玉,从二十岁开始坚持每天反省自身的问题,直到五十岁了,还觉得以前做过的很多事情都是错误的。这种内省的功夫,是需要修炼的。就像是艺术家练功一样,需要日积月累。一暴十寒,是达不到目的的。
有时,说起来这种内省的功夫很玄。因为有人说过“成功不可复制”,也就是让自己改过向善的努力,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路径的。
《论语》中,孔子讲了一句,可以给我们启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不怨天,不尤人,我们在上面已经讲了,一个人开始从自身找问题寻找努力方向途径,就是已经放下了真正的尤怨。
“下学”,是什么意思呢?用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形而下的学习”,指各种形式的学习。用一句话说,就是“用一切优秀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一切优秀的文化,都是本着利益他人和社会这个宗旨的。“上达”,就是达到利益他人和社会的目的。“达”,在《论语》中有解释,就是“察言观色,虑以下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某跨国电器公司总裁,在还是一个待业青年的时候,到某个电器公司应聘。第一次去,面视官说他穿着不符合要求,他记下来让衣着符合要求了再去。第二次,面视官说他缺乏某项技术,于是他回去认真学会了这项技术去见面视官。后来,面视官又给他提出了新的不足,他都一一改正了。当然,最终他被这家电器公司录取了。最终他成了这家电器公司总裁,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著名跨国公司。
如果这个故事,说的是人要学会适应从事的工作的需要的话,那么我讲一个适应个性化服务的故事。
某个国家,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出名。他们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这与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有关的。有新闻报道,这个国家特别致函某建筑业的物主,说这个建筑物已经超过70年的使用期限建议拆除,以防危险发生。这与有些建筑商,几年时间出了问题就不认帐,千方百计推委形成鲜明对比。
据说他们的制度在制定和使用过程中,有着一个严格的流程。
如果一个制度制定了,得不到大家的遵守,他们就分析是人的素质问题还是制度本身就有问题。如果是人的素质问题,就严格执行制度,千方百计提升人的素质。如果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就要修改制度让制度得以逐步完善。
可见,“下学上达”,不仅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外在形象以及言行方面的东西,还包括一个文化一种学习成长的文化,一种自我约束的制度文化。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
说到自我约束,孔子也谈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被约束者的内心状态很重要。“人而无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崇高的修养,或者是朝向崇高修养的努力,任何一种外在的约束都是没有用的,以为他体验不到这种外在约束的仪式感。这种约束,仅仅是仪式,也就失去了其文化教育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的文化,从根本上讲,都是引导人们朝向改善内心的朝向而努力着,有了这些真正优秀文化的滋养,人类才能真正筑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厦,人类才能真正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彼岸。
一个人的觉醒和努力,不是真正的幸福。更多人,所有人的觉醒和努力,才是人类真正的幸福彼岸!让我们从阅读开始,“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