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
(2017-12-31 22:33:0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888:诗中参禅诗外修
——读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诗中怎么具有了禅意,如何发现这种禅意,诗人如何具有了禅的境界,这是我所不曾认真研读思考的。骆玉明先生,在这本书中非常通透的说明了这一切。
禅中得到的是真知,禅中修得的是扎扎实实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禅与教育的宗旨有着惊人的相似。学禅或者进行禅修,让我们的教育思想理念和言行可以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一、 诗中有禅,非诗即禅
魏晋诗人阮籍有诗句,“徘徊将可见,忧思独伤心”。诗歌中有困顿和焦虑,不是禅意。这种困顿和焦虑是用一种固执的态度看待人和世界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感受到生命遭受外力压迫的紧张。
如果读者有足够的禅修的境界,可以从诗句中得到一种觉悟,获取禅的境界。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忧愁烦恼即菩提。我想说,六祖慧能讲的世间的忧愁烦恼正是修行觉悟的基础。
如果说阮籍的诗句给人的是一种忧愁困顿的话,那么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似乎给人们心头送去一份温暖和亮光。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努力坚持走下去的过程中看不到所谓的希望,往往想陷入更大的绝望和困顿之中。所以陆游的这句诗,也不能算是禅的境界和意思。
禅是人生经历了种种以后的彻悟,认识到人生的种种无奈和无助依然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一切,以一种悲悯和智慧迎接人生不可知不可为的一切。从这种意义上讲,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禅。
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就拿我们叙事者的创办者王维审老师来说吧,他开始撰写叙事源于对班级班里工作的绝望,源于绝望后给校长写信决定辞去班主任职务的叙事过程中。在这种过程中,他通过自己的叙事中走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绝望!
现在叙事者团队的老师,都学着王老师的榜样,通过叙事实现一种教育的自我拯救,让教育在撰写德育故事中读出自身教育活动中的“禅意”,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走进一个不再困惑的新境界。
禅是一种彻底的觉悟。反观自己的教育叙事,很多都是在陈述事件本身和心路历程的阶段。虽说,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考和提升,但是不是禅的境界。真正的教育禅的境界,需要自身阅读写作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更多的历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