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887:以诗说禅,妙在说与不说之间
(2017-12-30 21:52:4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0.887:以诗说禅,妙在说与不说之间
——读骆玉明先生《诗里特别有禅》感悟
一、诵读诗歌,参禅自在其中
《诗里特别有禅》读完了,相信很多的读者通过骆玉明先生娓娓道来,对于中国的诗歌对于参禅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这种更深的理解,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
“禅不可说”,正如“道可道,非恒道”一样,不管是“禅”还是“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且要一脉相传的。韩愈将师者的意义解释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提升自己并传承优秀的道德品质则是必需的。更有“参禅悟道”,将两者相提并论,可见其意义不一般。
笔者最近几年,反复的诵读佛经从中收获很多,但是却总有一种感觉“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不管是学佛还是传道授业解惑,都需要一种载体,也就是通过一种活动,将优秀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弘扬。
今年参加山东博山正觉寺举办的教师禅修夏令营,知道沂源县的四名教师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国学志愿者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我诵读经典已经十整年了,还是一个自顾自的状态,想想心里就觉得憋得慌。憋得慌,因为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渠道与更多人分享这种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
骆玉明老师的《诗里特别有禅》,给我一种非常通透敞亮的感觉。这种通透敞亮,在于骆老师将自己领悟到的美好境界,通过诗歌欣赏这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
中国是个诗歌的过度,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五千年的诗歌史。正如鲁迅所说,最早的诗歌,可能没有现在的规范严格近似“吭吁吭吁(劳动号子声)”派。这种“吭吁吭吁”派诗歌中,有悲悯的情怀有劳动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一种凝练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凝结着人们的智慧力量和悲悯情怀,并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们受益。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思无邪”,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与“诸恶勿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以诗参禅,要有一份担当
孔子在嘱咐弟子们认真诵读《诗经》的同时,更强调了学以致用,“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达。吾未知其可也!”(孔子语)。
骆玉明先生在以诗参禅的过程中,谈到了那些写出禅意境界的诗人,其中就有苏东坡。苏东坡不仅学禅参禅写出了许多具有禅意的诗词美文,更主要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更有一份真正禅者的担当。在危难面前与老百姓共渡难关,在西湖修建苏堤造福一方百姓。
有人问一位禅师,将来往生何处,禅师回答:“地狱”。又问:“为什么?”禅师答:“我不入地狱,将来谁拯救汝等出地狱!”由此可见,真正的禅者,具有一份悲悯和大智慧在。
其实,我们熟读《论语》,就知道孔子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禅者。当弟子转述路人描述孔子在郑国东门外“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孔子称赞路人描述“神似”!这不就是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真实写照吗?
也许有人说,孔子文化过时了。其实,说孔子过时的话语并非出自今人之口,就是孔子在世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对于孔子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出了质疑。但是,当我们认真诵读《论语》,从“君子不器”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超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体内容和形式的一种担当。
“掬水月在手,拈花袖满香”,其实当每个人盯着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真善美并努力为这真善美的大厦添砖加瓦时,自己已经走在一个通向更加美好的路上。一个真正的禅者,心中无善无恶,心中了无所挂碍,只有一腔悲悯和内外兼备的智慧,眼前的苟且在悄然中逝去,更有禅意的教育诗的徇烂的远方就在眨眼之间来到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