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吾言之吾心
吾言之吾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069
  • 关注人气:4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837:学会提问,也是一种教育课程

(2017-11-15 22:39:5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837:学会提问,也是一种教育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初一年级的教师,让刚升入初中一两个月的学生管住自己的嘴少说话,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情境下说适当的话,才是最关键的。

这样以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你,就是未来的地理科学家

多说有用的话,多做有用的事,让学生朝着更有意义更有趣和更有价值的目标努力,那种随便说话做事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办法和行为也就随之消失或者减少了。

“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就给你加分!”不知道其他的老师有没有类似的做法,我是坚决贯彻的,当然也得到了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他们将老师的这些加分,统统累积起来作为学生平常日常行为习惯得分。

于是,课代表助理鹏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太平洋板块都在大洋之中,那么作为海水的板块如何与其他周围的板块做碰撞和挤压运动。”

听着这个问题,我笑了。感觉学生认真思考了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的问题,同时也发觉自己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疏忽的一个问题,或者说学生在解读这六大板块时的一种缺憾。

“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它涉及了同学们如何理解六大板块的问题,也看出了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的缺憾!”我这样回答。作为一名教师不怕学生提出自己回答不了的问题,怕学生自己将自己作为一种知识技能的容器直至心生倦怠而不自觉!

我说:“六大板块中的太平洋板块,不是指太平洋里的海水,而是指海水下面的地壳的硬壳,大概最薄的地方也有几十千米厚,这些地壳的硬壳之间是可以发生碰撞和张裂运动的。”我的回答,当然不够完美,但是我引导学生在思考自己所学知识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我明确告诉学生,我们涉及的问题,有些是专业化很强的问题,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通往科学探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也许,就是这一次的引导。接下来,学生在课上,指出了试卷中六大板块图中,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没有画出分界线的失误。另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太平洋中的新西兰岛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岛屿,都与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有关,即与当地的地震火山有关。

我没有给他们下一个绝对正确的判定,但是肯定他们与德国科学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一样有价值。在这种师生交流中,同学们提升到了一种未来科学家的地位。所以,在做地理题的时候,就带着地理科学家的严谨和认真态度去做。这种目的,大概是每位地理教师都愿意看到的。

二、提问中,利于专心听课和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理解基础上有意义的识记!”地理教学专家在全市地理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常常回想在我耳畔心中。

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确定哪些地理问题是学生理解,哪些是不理解的。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状态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教师根据经验做的一些讲解,有时是对学生有意义的,有些纯粹是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很多同学心中的问题,反而更有代表意义,即一个同学的困惑,常常是其他同学心中或多或少涉及到的疑问。由于长期的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很多学生已经形成了不问问题或者不会问问题的状态,更有些情况下教师因为要完成自己讲授的任务,不让学生提问题或者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不完全在一个频道上。作为地理教师,深有感触。其中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位同学在考试以后说:“这个考试题,没有学过。”地理老师听后说:“你说没有学过,可以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曾经在课堂上讲过不下七遍。”由于教与学的不一致,养成了学生不听老师讲课的习惯。这里面有因果关系,教师不善于倾听学生学习中疑问,会导致学生有意无意忽视教师的所谓的精讲点拨。

我鼓励学生提问,这样说:“你提的问题,包括教师讲了,你知道或者背过答案了,但是对这个答案觉得不好理解。你只要提出来,就会被加分。”我这样提要求,既是在挖掘学生的潜力,也是将自己置之死的而后生。因为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需要我有足够的智慧和应答技巧。

三、把提出问题,当成一种育人课程来开发

鼓励提问,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结合起来。

一个同学,学会当众提问的技巧,也就开始学会尊重别人或学会善于倾听。因为在提问的时候,他由一个被动的听课人,变成了主动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人。

“善于倾听他们问题或者交流话题的人,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其实善于记录别人精彩问题和表述,也是一种文字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我不仅这样说,而且及时给提问的同学加分,给那些将自己的地理研究成果写下来的同学加分。我努力向学生灌输这种观念“自信自律助人”,与同学一起努力成长。在提问中,学生实际上就是完成了一次由学生变老师的角色转化,作为教师知心人的学生,怎么可能不健康美好的成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