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828:善待让自己的教学尴尬

(2017-11-06 13:02:35)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828:善待让自己的教学尴尬

地图和经纬网以及半球图一部分内容,在教学的时候,总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怕多讲了,学生听不懂,怕让学生少学了能力提升不上。

实际上,让所有学生都会学会建立起空间思维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方面却是大有可为的,虽然教科书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却给了老师在这方面的很大的空间。

为了消除这种教学上的尴尬,我把难的问题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具有梯度的容易的问题,把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宇宙空间和地球范围内的大问题,变成关乎学生日常生活细节的小问题。对于这些细小的容易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比较容易操控了。可以在处理练习题中渗透,也可以在讲评课中应用,也可以在复习课上随机发挥!

一、图难乎易

学会在地图上分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这两个能力中,分辨南北半球相对容易。一者,判断的规律容易,即赤道以北为北半球,或者北纬都属于北半球。二者,分界线只有一条,而且与人们的认识习惯相应,北边的就是北半球,南边的就是南半球。东西半球,在比较费事,一者分界线有两条,即东经160°E20°W。要正确判断,可以用规律,即西经小于(或大于)20°为西半球(或东半球),东经小于(或大于)160°为东半球(或西半球)。这句话,说起来有些拗口,实际上是在总结东西半球经度图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要记住这个结论,并不比记住东西半球经度图的画法更加容易。很多同学想找省劲,却难以真正记住,每次都是在记这个结论的时候犯迷糊。更多同学选择了不记结论,而是选择记住那个东西半球经度图画法,这个问题则是迎刃而解了。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不仅记住东西半球经度图的画法,也能分析总结并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实际上,这个结论,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就是东半球就是20°W向东(或西)到160°E属于东半球(或西半球)。

作为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常常过于草率:因为哪次考试,都不考这个东西半球经度图的画法,这种练习与考试题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所以常常嫌费事而匆匆而过。很多同学,并没有真正懂得东西半球经度图的画法,也没有学生真正自己总结出这个规律(判断某点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的规律)。画东西半球经度图练习,不仅复习了东西经的有关知识,而且复习了东西半球判定的一些知识和技能,解决了困扰学生的空间思维问题。这是一个空间图转化为平面图的过程,也是借助平面图进行空间思维的问题。

二、为大乎细

不管是经纬网上的问题或者其他地图上的问题,学生常常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教师最累的,莫过于既要讲究教法学法突破难点,又要培养学生参与这种地理教学活动的思想情感。因为很多地理知识技能,似乎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我在听了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孙翠苗老师的课后,发现她总是能将这些看似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拉近到学生的生活中或者兴趣范围之内。这种教育教学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沉淀升华的结果。我试着,根据我的听孙老师课的感受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些这方面的东西,便于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给更多的同行们一些启示。

(一)、将方言俗语或者诗词名句成语等引入课程

学过地理的人知道,南辕北辙肯定达不到最终的目的地。东辕西辙(或西辕东辙),却常常能最终达到目的。这是由经纬线的方向性特点决定的,学过经纬线特点的同学,都知道沿着一条纬线,无论向东或者向西走,都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沿着一条经线,无论向北或者向南走,都只能最终走到北极或者南极,是无法回到原点的,除非改变方向。

(二)、挖掘失误背后的原因,正本清源

教室里贴着一张《世界地图》,学生常常误读:即位于东边的南北美洲是东半球位于西边的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的主体部分是西半球。遇到这种情况,教师纠错的办法,就是重新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重新表述一遍东西半球的范围,即如何如何,知道有一天学生形成了牢固的记忆——亚欧非主要在东半球,只要看到它们就知道这个半球大致是画的东半球:只要看到南北美洲,这个半球大致就是西半球。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成了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的问题。因此,那些暂时不理解的同学羞于举手提问,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关乎一个人空间思维能力被唤醒有早晚的问题,也有一个同学对图的观察比较分辨的水平高低问题。那些对图比较敏感的同学,那些对于空间思维比较早醒的同学,则是非常轻松的。这个时候,教师真的要沉住气,教育不是鸡不吃米强按头而是循循善诱,做一个空间思维和对图有敏感的能力诞生的助产士和它们成长的好保姆!

正像是不仅让学生理解里海不是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或者湖泊),也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体部分属于东半球的原因。

很多同学背地理知识,常常效果不好,但是在认真看图基础上的背则是事半功倍。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一些规律,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这些规律。总结地理规律的办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需要学生凡事都要养成一个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很多同学,在地理课上只要提出问题就会得到表扬甚至是被加奖励分,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学生学习,而是真正引导学生走到善于用图思考的路上。

(三)、提问法,引导学生学会看图精准用图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看图思考更加精准的看图用途的习惯呢?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与地球仪和经纬网甚至是地图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走进了一个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来了。如现在白昼时间在变长还是变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会知道在变短,那么接下来问利用所学知识回答,在哪个时间段内,白昼时间变短。这就把二分二至日的知识复习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公转轨道图,就把自转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有关知识复习了。

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这种做法,就是因为学生喜欢提出问题习惯关注身边的一些小事和细节的基础上。这种做法,在太极拳上,叫“借力打力”,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学生游离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外,那大多都是学生觉得在时空上在认识角度高度上都比较陌生的缘故。将一个稍微有些难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感兴趣的东西联系一下,往往会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让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四) 教师的授课或者讲评,要激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法

通过多做题,提高师生的地理能力,这是常用的方法。但是不能限于题海战术,就是多做是为了广泛练习,不是为多做题而多做题。每次做题出错了,要进行认真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现在要求学生学着写试卷分析,教师的分析当然要在学生的试卷分析能力之上。

教师的分析,要建立在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等的基础之上。似乎说起来有些大而空,实际上教学从来都是寓教于乐的事情,也可以说在细节小事上蕴含着大道理的事情。我每次听课,都可以从孙老师课堂的整体架构和精讲点评中找到这样一些蕴含于细节和小事上的大道理。这是我对于听课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我每次听课也是在做一种课堂教学研究,也是想方设法改善提升我的备课和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我们知道学生具有放大教师缺点或者优点的能力,当然在教学中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逐步放大教师的授课过程和评价过程,实际上这种过程就是一种真正的文化和知识技能的传承!所以说,教师的每节课都是在打造一个精品,起码要抱着一种心态和做事态度,因为每个学生都在做着放大自己情绪念头言行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