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826:牵着蜗牛去散步中的“牵”

(2017-11-03 23:21:34)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826:牵着蜗牛去散步中的“牵”

“看似挺简单的问题,可是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会!”年轻同事的感慨,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

“牵着蜗牛去散步,有人这样形容教育的过程!”我把这句话送给年轻的同事,更是送给自己。

实际上,“看似挺简单的问题,可是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会!”这句话现在常常在我的潜意识里翻腾无数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更多反思这句话的内涵,这么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练了一遍又一遍,学生还学不会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认识问题立场问题和教育教学策略方式方法问题。

一、“牵”不断对“蜗牛”的悲悯情怀

“某某微机课,很难过关。”另一位同事,在感慨一个其他科目还比较优秀的同学的微机课学习,“别的同学,一节课可以做六套练习题并顺利过关,她一套题还做不全对。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其他科目的重要性永远排在微机课的前面。”

“上次让她打印一篇作文,因为打字慢她竟然一直打到晚上十一二点,让陪着她的奶奶心疼得不得了,直到给老师打电话。因为不摸情况,以为她学习好能力强,给她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早知这样就把任务给其他同学了。”语文老师,也谈到这个某某。

语文老师说:“当我们牵着蜗牛,感觉走得实在太慢的时候,实际上蜗牛已经很尽力了!”

交流着这个话题的老师,自己的孩子也是老师眼中的蜗牛,懂得在“牵”的时候,适当放手,不能平均用力。

二、“蜗牛”,让我们懂得牵的艺术

不忘自己也是“蜗牛”!

我曾经不止一次讲过自己做“蜗牛”的故事:小学一年级学习拼读的时候,当拼读“La”这个音节的时候,老师亲自交了我三遍我竟然没有学会,就是下课后我扔笼罩在难以拼读这个音节的愁云中。

知道后来过了好几天的某一一刻,我突然闯过了这个难关。我不知道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怎么想我,只记得老师当时有些急眼但很快放下了,急眼学不会的只有我自己。

不忘曾经的“蜗牛”!

有一个学生,我教了他一年初一的地理,他从没有完整完成过一次书面作业,考试成绩都在二十分左右打转,但我不否认,这是一个令我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我一开始,见他不会就单独给他辅导。结果,每次我讲完了,他都认真看着我的眼睛:“老师,我没听懂,你再给我讲一遍吧!”反而是我安慰他:“暂时不懂不要紧,只要坚持认真听课思考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上课尽量不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常常举手,每次提问他,他的答案都答非所问。直到有一次,全班同学只有他一个人举手,我没有别的选择的叫了他。记得那个问题是:“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属于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拓展题)

“禁止焚烧秸秆,使用无铅汽油,植树造林”!他回答的思路清晰,表述规范。我稍微一怔之后立即鼓掌,教室里全体同学也用热烈的掌声回敬他这一次的出色回答。

后来,他还是常举手,偶尔也叫他,但是再没有一次像那一次一样完胜!这种状况,一直到我不再教他们为止。说他是个优秀的学生,是指他上课听课认真从没有违反纪律的状况发生。他的作业中,要么“开天窗”要么就是没有一个做对的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