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20:牵着蜗牛去散步
(2017-10-28 00:24:4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820:牵着蜗牛去散步
“老师,您上课的思路变了!”K课间操后,向以前一样跑到我跟前突然这样说。
最近两节课,没有听孙老师的,但是课前都有过交流。莫非我的上课风格又走回了老路子。但转念一想,K是另外的意思,就是他努力阅读我的思路,与以前上课不同了。
开学初的一个月稍多一点的时间里,学习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地理中的《地球和地图》。我在上课时的原则,就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听讲,只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就行,实在不行又不懂的地方也不要紧只要努力去听尽量去理解就行,暂时不理解的以后坚持学习慢慢就会理解。
这样的地理课上,很少有写和背的作业。有些学生努力去把握老师授课的思路,确实是从中受益。有些同学,始终赶不上思路,或者始终在做门外汉,地理学习就大打折扣。
到了学习第二章内容《大洲大洋与海陆变迁》时,则是着重看图识记或者重点表述(或者默写)。有时让学生指图,有时让学生默写某个地理事物名称,有时让学生表述甚至把表述的内容默写下来了。
像K这类同学,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惯性还是让他们最终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K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是活泼灵活有余但是扎实用功不足的一类同学。
我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努力说服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地理的特点之一,除了看经纬网或者地图时的分析思考以外,就是读出一般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分析某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学会读图用图并正确表述。
这种地理上的读图分析表述,有着很强的地理学科特点,所有一开始做读图分析题,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带有特点的读图分析表述题,让学生在熟悉这些“例题”的基础上磨慢慢提升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者,需要找规律学会推理即可。真正需要识记的必要知识非常少,大概这些必要知识只是几十个字而已,十几节课上这些必须识记的地理知识也就一百个字左右。很好有重复的看图识记,很多都是对基本规律的举一反三。后者,需要养成看图识记图上地理事物名称位置的能力,需要一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几次到十几次的看图或者表述某个理由陈述某种现象),需要一种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一节课上需要识记的内容就有几十个字或者近百个字。
K在课堂上,就有一个不是很适应的过程。那些表述题,K在记录我说的答案的时候,知识记录了关键词,他识记的也是关键词,这种作业是不合格的,因为他缺乏具体完整的陈述。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止K一个,我非常严厉地要求他们修改完善了。
与K一起跑过来的,还有一个孙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N,也附和着说:“上课的思路变了!”N与K一样,都是级部二十名左右的学生。
这些都是班里前几名的同学,在适应这种思路转变的过程中也如此挫折。让我想到了一个比方,牵着蜗牛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