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64: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
(2017-09-17 21:56:2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764: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
“你去年上结业班,上得那么好!”,同事明显夸大溢美之词,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身边的众多老师都比我优秀多多!
“我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上下来!”我实话实说,因我年龄偏大身体虚弱。当时,我把自己上的每节课,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
这种念头有些悲壮,更有些纯粹,抑或更多了一些决绝。
一、悲壮
说是悲壮,因为是一名老教师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意志力。学校教育,并非一片净土,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并不占优势。精力体力脑力,随时都会掉链子。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卓越教师的教育艺术和能力,在与众多更加年轻教师的前行中,很容易掉队或者被学校管理者出于从学校整体考虑,从教学一线撤换下来。
把每节课都看成人生的最后一节课,唤醒自身最大潜能。有人说,一生都在备一节课。老教师可能在教学经验上或者感悟人生方面略微占些优势,这种背水一战,有可能唤醒这种潜能。当然这种潜能,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在能量微弱的时候,一星半点也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份温暖和光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有了这种悲壮,更注重的是过程。虽然荆柯在前行中有诸多的不完美,但是他的慷慨激昂已经弥补了诸多的不完美。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教育也如是。教育者需要夏花一般绽放的激情,但是它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带走什么,而是像秋叶一般静静的离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种静,也就有了悲壮的色彩!
二、 纯粹
因为是最后一节课,教师不仅仅想着如何上好一节课,更主要的是要给自己的生命和人生有个交代,要给尊重自己的每个学生一个交代!
“最后”,必须把课堂教学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东西留下。
实际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不仅在传授知识技能,更主要的是以一种美好人格形象影响感染学生。很多时候,自己的课堂上过多的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考试成绩和考评分的影响,已经不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潜能,左顾右盼中消耗了本来就不足的定力和智慧。
“最后一节课”的惊堂木一拍,反而让自己沉静下来,纯粹起来。
错过了这个机会,没有展示自己作为教师道德才能的机会,没有展示自己美好人生和教育魅力的可能!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次纯粹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可能!
三、 决绝
我国北方冬天的树木,会将树叶花朵果实谢尽,以一种生命最本真的形式呈现给世人和大自然。
返璞归真,这是历经生命繁华的淡定。
孔子的成功,不是因为他的博学和多才,因为他的很多学生在不少方面学问和才能都超过了他。而是因为他的决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为他的“一以贯之”,“君子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上比”!
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不是能力有多强大,而是一种全力以赴。“苟欲仁斯仁至矣”,因为这种担当,生命的意义便在这种决绝中得到了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