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39:以国学教育促德育,不要妄断是非
(2017-08-28 21:53:10)分类: 师道栏目选用 |
NO.739:以国学教育促德育,不要妄断是非
在德育出现严重滑坡的情况下,从国学文化教育中汲取力量或者能量,不是无可厚非的。
懂些文化历史的人都知道,这种“复古”不是一切照旧,而是一种汲取古代文化中具有承传意义的精髓部分,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局限于诵读意义上的国学教育,也是一种舍本逐末
笔者,就是一个曾将德育与国学教育一度混为一谈的人。当我处于非常窘迫的文化境界时,我曾经从国外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但是终究不接地气,因为真正深入精髓的部分我们很难揣摹,更不要说践行了。
一个连自己传统文化的根都没有的人,很难在国外传统文化中找到成长的动力。就像是在汉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说不好汉语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一样不可能的。
为了从国学文化中汲取道德力量,我曾经用数年的功夫将一些古代的经典作品熟读成诵。显然,我接受的是一种国学教育,但不能就肯定是德育。因为这些诵读,可能与德育根本无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传承者的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仁如礼何?”以礼仪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以礼仪为载体的道义的担当。不管是男女老少贵贱贫富,在各自的岗位和职责范畴内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朝向,才是道德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孔子还有一句话,就是“仁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仁”。实际上,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国学教育,只是相当于言。诵读者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起到德育的目的。相反的只是诵读,即使倒背如流也与德育无关。
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道德的沦丧,不是因为缺少了对于优秀经典文化的诵读,而是缺少了对于优秀经典文化的践行。古人云:“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学文。”过去将文化学习放在末梢,把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品味放在第一位,的确是抓住了德育的根本。
二、传承者,首先具有榜样的力量
作为一名国学文化爱好传承者,在德育方面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要让国学教育与德育接轨,首先要用国学文化改善自己的心智和言行,也就是让自己成为国学教育转化成德育的成功载体。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性格与性格之间的摩擦。仅仅用一种言行不一的口头或者书面的文化,是无法遮掩内心或性格上的缺憾。
这个时候,不管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不妨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展示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一起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师生(或父母与子女)相互帮助督促共同进步。
随着国学文化教育的深入,师生一起感受反求诸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力量,站到自我反省主动成长的行列,才是国学教育向德育的真正转型。也就是说国学教育不等同于德育,也不是将国学教育一棍子打死,而是汲取其中那种睿智的思考和反求诸己主动成长的力量!
三、不仅要接地气,更要懂得教育艺术
国学教育,要成为德育的支柱,就要接地气。
国学教育演变成德育,就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接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气,要接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地气。
每位教师在传承国学促进德育的过程中,都承担着相应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每门学科,甚至是某门学科的知识点或者某个知识技能中的细节,就与国学教育中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门学科,都有一种思想情感教育,都渗透有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挖掘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元素,找到这些教育元素与学生学知识长本领更好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巧妙的设计情景和活动环节,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道德文化的洗礼或磨练。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理解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针,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里看出,孔子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也是非常巧妙的。六艺,在过去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的渠道。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我们今天的学科教育,就相当于古代的六艺。
这种相当于六艺,不是照搬照抄来那么简单。
有人将教育教学当成一种知识的灌输,肯定很多老师不齿;不少的老师,将教育教学当成一种技巧,各种模式花样的翻新就是其中的一些具体体现;更高一种教育教学的境界就是艺术,不管是语数外还是史地生政治体育,在一个具有智慧和悲悯情怀的教师那里,这种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逐渐走向艺术创作的过程。
将国学教育转化成德育,只有在具备教育教学艺术境界时才能真正变成现实。国学教育的传承,不是一日之功;将教育教学艺术化,更是日积月累积淀后的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