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67:教育的三种境界
(2017-06-20 23:40:1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667:教育的三种境界
也许是职业习惯,突然对于自己常常从事的教育的境界有所感触,希望与同仁们分享。
教育的境界,也可以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审美价值三个角度来衡量。
一、实用性中的遗憾
回顾三十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很多时候,我追求的就是教育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我是这样定义的,即于我有实用性,是我工作赚取薪水的必要途径;再者,这种教育对于学生有着实际意义。
不用说,这种层面上的教育境界,属于比较粗放型的,时间长了不仅积累不到什么像样的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标非常模糊,如对学生有实际教育意义而言,这种教育意义大小都属于有意义。很多时候,一懈怠就是导致教育价值或者意义的下滑。
每个人都知道,任何一种实用主义的眼光,都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实用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目光的偏狭并导致教育走入一种死胡同。
实用性,并非一无是处。在很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每个教育人都是奔着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扎实的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成长。
二、 科学性也有局限
现在听到最多的教育关键词,就是教育的科学性。不管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读过许多的教育名著,不断汲取其中的科学营养,我们就会发现,教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先进的教育实践。
虽然,我们的教育科学,在不断的提升完善发展着,这种滞后都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即使生活学习工作中,任何一个细微的教育环节或者细节,都很难用书本上的或者某种先进的教育科学来进行分析。
从另一个角度讲,教育科学不是一无是处,在学科教学中,知识技能结构体系,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各种系统分析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方式方法,都对于教育工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科学性,纵然如此美好,但是对于每个成长个体的研究总是有着一种局限性,正如苏轼诗句中所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非常难忘的体会,就是书本上学来的教育科学,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很难应用。这是因为科学,无法照搬来用。一个新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科学,真正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一个师生磨合的过程,这个磨合过程中就有教育艺术的发生。
三、教育之美,是一种唤醒和感念
我找不到面对学科知识技能体系时的那种激情,找不到面对学生教学相长时的那种活力。
正在这种倦怠中无以自拔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王维审老师组织的叙事者群,开始一起读书,一起撰写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一起感悟自己教育心路成长的历程。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教育活力和种种美好憧憬被唤醒。通过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著作《谈美》,我深刻的认识到,参与叙事者团队活动,让我走上了一条教育审美之路。我的生命活力,在这种审美过程中被唤醒了。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仅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干的事情。如果那样教育真的就成了一种体力活,说教育是一种体力活,很大意义上从教育的实用性层面上分析。
在读书写作和教育实践中,我发现教育不仅有实用性特征,更有科学性和审美性特征。一个中老年教师,完全可以在科学性和审美性这个领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书写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夕阳红。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找回了自信,而且从更高更远更深的角度多方面多元化的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审视中,我看到了师生教学相长的真正魅力所在。
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承,不仅仅是思想情感过程的关注,更主要的是一种悲悯情怀的担当和日趋完善提升。
教育之美,就这样跨越了实用性和科学性的界限,将师生生生之间心灵性格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演绎成水的载歌载舞。
真正的教育之美,呼唤师生争做最美的自己,永远前行在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的路上。
教育之美,足以让任何一个人为之陶醉。“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会成为每个人朝思暮想的生命的最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