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629:努力敌得一份担当和传承

(2017-05-21 10:56:10)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629:努力敌得一份担当和传承

有人说,站立三尺讲台,无异效命沙场。其实,这个沙场上的敌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心中的担当与传承。

努力敌得这份担当和传承,便是一位职业教师的使命所在!

一、请教,源于一种责任和使命

教学无涯,问无止境。

从参加初三教学工作近一年时间以来,除了六十多节课的听课以外,请教孙老师的问题大概近百个了。

这近百个问题,让我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接近大换血。

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这样喜欢问。因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我难以给学生讲述一些让自己也觉得模棱两可的问题,当我面对那一双双求知的清澈的眼睛时。

虽然,作为一个地理老师永远无法穷尽一切地理问题,但是可以在某个范围内拥有足够能灵活运用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中包括基础地理知识和思维判断应用的基本智慧。

记得刚走向初三地理教学讲台的时候,我在日志中写道:我不仅是去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和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能力,而且要从老师和同学们那里学得做最好的自己的素质水平的提升。

“孙老师”“翠苗老师”“苗老师”“师傅”,仅仅是对孙老师的称呼,我就经常换来换去。很多时候,我去请教孙老师的脚步几乎挪不动了,头顶的密密白发,让我感到“雪拥蓝关马不前”。但是,这个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的身后有许多孩子组成的队伍推着我向前。说实在的,孙老师是在帮我,也是在帮我所教的学生们。

我把孙老师作为我学习的榜样,我的那些“尖子生”们更是通过自己的同学,关注着孙老师教学新动向。因为他们从老师那里知道,孙老师就是他们的“师祖”。这些学生,也会在方便的时候,直接向孙老师请教。

二、请教中,学会构建活的教程

结业考在即,我的请教扔没有停止。

“不是有答案吗?”孙老师曾经这样问我。

“仅有答案是不行的,我得知道为什么?”我的性格,就是我给学生讲的问题,首先要让我从良知上能接受即懂得其中的究竟。

近一年来的初三地理教学中,虽然没有国家和地方出版的新教材,但是我分明感受到了这种教材的所在。

是我和学生手中的那本《总复习》吗?是孙老师精选的试卷吗?是孙老师印制的复习提纲吗?是孙老师讲课时涉及的重点吗?

是,也不是。说是,因为这种教材离不开这些内容;说不是,因为这些教材中的文字无法阐述这种教材的全部。

一种真正的教材,源于教师针对自身和学生实际,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架构,源于一种悲悯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幽默和机智的参与。

昨天,我问了考试中的一个选择题。

我的答案蒙对了,但是我不知道这个题里面的究竟。

我去请教孙老师的时候,他正在监场并阅卷,几句话的点拨让我打开了一个教学的新思路。

三、解决问题,让死知识变成能力

这个选择题答案,并不难选出,因为有一种答案鹤立鸡群的感觉。

但是接下来,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讲题,却需要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这是我请教孙老师的原因。

首先,这个题提供的图表信息,看不出中国整体统计学上的结论(中国以铁路运输为主)。

以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具体范围内,青藏地区是以公路运输为主。这个图表信息表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别是以河运和公路运输为主。

长江三角洲以河运超过了铁路运输,是因为这里河运量大;西南地区,公路运输超过了超过了铁路运输,是因为那里地形崎岖,山地为主,公路运输灵活更加适用。

西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运输途径的先后排位都是铁路公路和河运,无疑运量大的就是环渤海地区,不管是哪种运输。

当我分析完这道题的时候,地理知识框架中的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又被一些基础能力的东西取代。做题,就是将一些死的知识嫁接成活的过程。

这是,在地理迎接考试前,师生比较喜欢做题的原因之一。当然,也并不排斥对于课本知识的梳理,要处理好其中相辅相成的关系。

做题多了,头脑灵活了,在知识梳理时,才能对于死知识有个比较活络的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