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24;蜗行,在初三地理教学路上
(2017-05-16 12:48:15)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424;蜗行,在初三地理教学路上
成长中,自己不如意的种种,变成小小华丽转身的那一刹那,才是值得回味的。也许,这便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我珍视,就是它很好的体现了我在初三地理教学中类似的点点滴滴。
一、不断完善提升的知识结构框架
把课堂教学过程,演绎的像是魔术,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兴趣的探究其中的知识规律,这是作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一开始,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也是令我很惆怅的。终于有一天,我看透了其中的玄妙。那些变化多端的线条和它们上面的数字,合伙演绎出地表高低起伏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形状态。
这是个线条和数字编织的空间魔方。
哪里是山脊,哪里有河流,哪里有陡崖,哪里一马平川,哪里海拔有多少,哪里植被茂密,哪里可以打隧道,哪里可以架桥梁,哪里可以野炊,哪里可以夜间露宿,哪里可以激流勇进,哪里可以种果树,哪里可以修梯田,哪里可以建设大都市,哪里可以修水库,哪里可以养鱼,哪里可以……
有一天,我在黑板上瞬间画出一组等高线,让学生判断是山地还是丘陵。改几个数字,山地丘陵便开始转变。同样一组等高线,改几个数字可以把盆地变成高原,或者可以把高原变成盆地。还是同样的一组等高线,可以表示山谷,也可以表示山脊,主要看等高线上的数字如何变化。
看到同学们专注的表情,作为老师,那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直到又一次,与同事交流。山东是以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为主,将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等高线图,我们发现等高线超过500的垂直投影区域少,所以山东的地形以丘陵为主。
我听了同事的讲解,豁然开朗,以前只是觉得好玩。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是地理学的真正意义和终极目标。地理学,在不断发展完善提升,教学也就永无止境。
二、把考察点与相关的知识结构图挂钩
“看图分析,都江堰当地农业生产的作用。”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却让我答得落了啰嗦,自己不满意不说,在学生面前讲反而觉得讲不清楚了。
批阅学生作业时,看到一个学生的解答“防洪灌溉”,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怎么总是拖泥带水,然而不如做学生的思路清晰。
后来发现,在讲题的时候,总是怕学生答得少,落下了答题要点,于是总要尽量的多写点。
这样下来,每个题都要让学生多记点,无意中增加了学习识记负担。
怎么办呢?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结构,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从知识框架结构中,分析总结答案要点。这样的复习,点面结合,有了对学生自主分析的训练;学生记得多一点也不累,因为他在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中,学会了相关的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
这个问题,归结到水资源分布的时空分布不均和解决措施知识结构框架中。
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办法,是跨流域调水,在中国显著的工程就是南水北调,具体说来有依托京杭运河的东线方案,有从汉江上丹江口水库开始的中线方案等;解决时间分布不均(降水夏秋多冬春少)的办法,就是修建水库(或者说兴修水利枢纽工程),可以防洪灌溉发电等,如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黄河上的三门峡和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
三、同中求异,激发思考
很多学生,习惯记住一些现成的地理规律。如每个国家人口主要分布地区,都是气候适宜或者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
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而俄罗斯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纬度较低的南方地区呢?”
让学生得出结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只有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适合人类生活生产。同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只有东南部沿海地区,纬度较高,气候不那么炎热比较温和,适合人类生活生产。
这里面,也引出另外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自然环境”的知识框架: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地区;严重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气候寒冷,交通不便;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