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3:课上时间去了哪里
(2017-05-15 15:42:56)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623:课上时间去了哪里
周一上午一二节课,非常黄金时段的课,就在讲评试卷中淹没了。课堂时间去了哪里?我扪心自问。
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时节,我回顾课堂时间如水一样的流逝。
序曲
“同学们,越到了最后复习,我们复习的问题,越接近考试题的内容和模式!这也是同学们学习能力迅速提升的时节,以前觉得难的问题或者挺难形成的一种能力,可能就在努力学习中意想不到的给我们一个惊喜。”这是煽情,也是一节课的开场白。
一个周末过去了,进入上课学习模式,需要一个过渡。不仅学生如此,我也有这样一种感觉。从昨天晚上,我就感觉周一的时间特别紧张。
说实在的,我的上课策略已经完成调整,上游同学精益求精,边缘学生努力提升。
一、 比较两国纬度差异和对气候的影响
表述纬度差异,以前重点训练过(某个国家和地区的纬度位置表述),前十五名的学生大概掌握的较好了。但是从十五到二十五名的同学,却不得不小心翼翼。
一开始,就让这些小心翼翼的同学回答,目的是让他们也顺利过关。
那么,那些已经基本可以过关的同学干什么呢?就是让他们在同学无法顺利过关的时候“助一臂之力”——由他们来完成回答。
我不想让这个总结答案的“苦差事”都放到我这个当老师的身上。因为如果那样,则是“勤娘带出懒孩子”,累了自己害了学生。
这种“助一臂之力”,也是比较难的,没有现成答案,靠自己总结,很难有十全十美的,正好给每个同学敲起学习警钟——学无止境!
今天的问题,显然比当初表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纬度位置更提升了一步——不仅要表述,更要找出不同。
当然,为了训练学生的思路和答题能力,可以设计一个拓展题,即在比较巴西和俄罗斯纬度位置差异的基础上,比较巴西和澳大利亚纬度位置的相同点,以及这种相同因素给两个国家气候造成的影响。
二、 结合图中信息,表述台湾地形特点
实际上,这个题我自己做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台湾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地势西低东高”。
我的答案,显示在白板上。同学们附和着,我却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
这里,我在地形特点的表述中混入了地势特点的成分。实际上,有些阅卷老师非常在意这一点。如:直接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表达台湾的地形地势特点。
于是我在课堂上,进一步完善了答案:
台湾的地形特点是:以山地平原为主,山地分布在东部,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
为了讲清楚问题,我列举了另外两个例子,如:
表述台湾的地形特点,表述台湾的地形分布特点,表述台湾的地形地势特点;
表述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表述北京地区地形分布特点,表述西北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表述北京的地形特点,表述北京的地形分布特点,表述北京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
三、用“网”而不“黏网”
选择题统一答案后,请同学们提出需要老师讲解的问题。
“第三题”!几个同学异口同声。
这是一个关于经纬网的问题,“是难题,也是一通百通的问题,只要坚持努力,某个时刻会对这样的问题豁然开朗并情有独钟!”,这是我给同学们描画的学习经纬网问题的蓝图。
借着这个经纬网,我也抛出了学习的网,将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及其变化特点的知识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划分的知识梳理了一遍。
“学会了利用这个经纬网,人们无论在空中,还是茫茫的大海上,都可以报告出自己的经纬度坐标——这是,在未来更广阔的时空中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
在这个网中“穿行”,我不敢“恋战”。因为一旦被“黏住”,就会成为这时空中巨型网络的“牺牲品”。
结束语
有四五个同学,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半个课时时间以后,在地理世界遨游的时空里进入了“梦乡”。他们这是躺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睡着了吗?——这是令我不安的地方。
如同西北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如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同……
我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我能采取什么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