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7:不跪着,就要选择努力和担当
(2017-03-06 11:22:3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517:不跪着,就要选择努力和担当
最近翻看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觉得吴非老师很牛:一者,他说出了一些别人忌讳说的一些大实话。教育不能不正视现实,没有一种正视现实的精神,很难有真正日益完善提升的教育。二者,他的文化视野博大,有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制度的支撑。这让他的非议,不是他个人的一得之见,而是一种文化者的自觉和担当!
一、不跪着教书,是选择一种活法
吴非老师的作为,让我们很自然想起一个人——鲁迅。
鲁迅是一个不喜欢说“过年话”的人,他的文章充满了讥讽和担当,也让人在读的时候感受到热血喷张。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团队),一个民族,需要一种仗义执言的精神,需要一种仗义执言的文化,需要一种仗义执言的声音和文字。
我喜欢鲁迅的文字,就是从他的文字中,汲取这种精神文化滋养,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社会人生世界的种种。
吴非老师的文章,让我喜欢,也是如此。自己不能说,或者想说不会说更不敢说的话,吴非老师讲了。
有了吴非老师的精神灵魂的融入,觉得自己真的明白了曾经跪着或者站着的种种。
拥有一种高贵的精神不容易,需要一种担当责任更要有一种能力。
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文化和灵魂,不得不苟且偷安着,因为一个人首先是生存活着,其次才是不跪着。
参加叙事者,努力地撰写叙事文章,努力参与共读,就是明明白白看自己,寻找更多不跪着教书的机会和活法。
不用说,自己很多时候在跪着教书。思考阅读反思实践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和学生学会站起来,真正像一个平民那样站起来的过程。
一个草根的站立,很渺小,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自己。自己站起来,甚至不如别人躺着跪着高大。
但是无数的草根的选择不跪着教书,就会带动更多的草根选择这样一种活法。
二、学优秀的他人,做最好的自己
就拿鲁迅先生来说吧,兄弟三人,都是具有巨大影响的文人。
鲁迅,周树人,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了“为民请命的人”。
周建人,描写花鸟虫鱼,更倾向于自然科学方面。远离了人文道义的名利场,也有功于人和社会。
周作人,也是大才子。信笔写来,都是文采斐然。可是却是不经意成了一个跪着的文人,一个跪着侵略者的文人。
我想到了子夏的一句话:“小道,也足有可取者也。致远恐泥,故不取也。”
子夏的这句话,说的很好。舍小利,取大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任何一个优秀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的根本。
起初看了吴非老师的文章,觉得是自己文化修养不够,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的确是,自己没有吴非老师的博览群书,更缺乏吴非老师的那种豪情和侠骨义胆。
即使有豪情,有侠骨义胆,自己也写不出吴非老师的文章。因为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知识结构,就不足以让自己仗义执言。
不管文字还是语言,都需要扎实的功底。要下些苦功,还要有那种天赋。周建人、周作人,都是很用功的,却难以写出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个与天赋有关,当然也与学养和人生价值观取向有关。
孔子曰:“有宋朝之美,没有祝鮀之佞,也难免于今之世。”
何况,自己既没有宋朝之美,也没有祝鮀之佞。努力工作读书不断反思提升自己,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当然,如果有足够的本事,像吴非老师那样仗义之言,更是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