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514:感谢,好书默默的陪伴

(2017-03-04 19:01:01)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514:感谢,好书默默的陪伴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优秀的人交朋友。这样的朋友多了,在自己的人生成长历程中,就会得到多方面多层面上的帮助。

   十几年来,坚持诵读古今中外经典,慢慢读懂了成长中的自己,也逐渐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接近教育的本质。

   面对这些成长路上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我真该好好对它们说声“谢谢!”。当然,最好的感谢是在前行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一、教育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

   一本《给教师的建议》的电子书,让我明白了怎样才是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

文中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思想的教育故事,让我读这本电子欲罢不能。虽然读起来特别吃力,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且一边读一边做摘记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有着教师成长需要的光明和温暖。里面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我想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种种。

一边读,一边后悔自己没有更早看到这本书。

(一)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名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刚参加工作,自己比学生大个四五岁。很多时候,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缺乏真正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管理制度,倾向于关注教学成绩,虽然也强调要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但是作为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教师常常不知道如何培养这种良好习惯

身边不乏优秀教师,但他们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却只能欣赏无法活学活用。自己纵然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太多的困惑和疑问,但是日常工作中没有个老师能回答我的“十万个为什么”。

遇到这本电子书的时候,已经是我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十年以后的事情了。我经历了学生之间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因此有着更多更大的学习动力。

后来,我买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把它放在身边,当成一本教育的百科全书来读。遇到困惑了,就到上面寻找一些启示或答案。不管是教育教学倦怠的问题,还是学困生的问题,还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还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问题,还是撰写教育教学日志的问题。

 现实压力下,自己的思想情绪念头言行会跑偏抽空捧读这本书,让自己不忘初心让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前行状态!

(二)阅读中,发现并弥补自身不足

《给教师的建议》,让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朝向或者思维导向,不等于自己就能照着这样去做。还要把自身的诉求和这个优秀的目标朝向,用一种相互贯通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我发现自身没有这种文化,还要通过看书来弥补。我看《陶行知教育文选》,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求学中的陶行知,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的陶行知,看到了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陶行知,看到了参与社会文化制度改良中的陶行知。

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要洞察世事人情,他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有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知识技能艺术和实践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

做一个优秀的人,首先从摒除自己的愚昧自私怯懦开始,做一个拥有悲悯情怀具备相应智慧勇气的人。

我首先从改善自身知识文化结构、思维导向和行为习惯入手。我看西方人文三名著:《十日谈》、《唐吉可德》、《莎士比亚文集》,让自己的心灵经受大洋彼岸人文精神的洗礼。东西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深入挖掘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中有益的成分,才能推动自身进步提升。

细心研读《圣经》时,我看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语》《道德经》《金刚经》等的可贵。

我开始读《道德经》时,发现心中纠结少了,同一时间段内感冒口腔溃疡的次数少了。常常与同事分享,《道德经》等经典文化具有增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阅读一些哲理性强的经典著作时,觉得枯燥无味,就同时阅读一些自己喜爱的名著。一张一弛,阅读效率和质量相得益彰。

如读《圣经》后,我看了《简爱》、《复活》等世界名著。不但大致了解了西方经典文化的脉络,也看到了这种优秀文化对生命成长历程的巨大影响。

抄读《论语》的同时,我看了《东周列国志》《诗经》《孙子兵法》《易经的智慧》《易传》《古文观止》等相关文字;也拿《杜威教育文集》、卢梭的《忏悔录》《鲁迅杂文》来看,进行对比阅读。这些著作中的内容,相互比较优势不足都变得十分明朗,让我看到了古今中外社会生活中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掩卷深思,不禁浮想联翩,一种精神文化一直在我们的血脉中源远流长。

为了真正领会更好解读,我每天坚持背诵50字以上的文言文,时间长了,我对于先秦文章有了能背诵3-4万字的经历。

二、 读书的积淀,增强了教育教学底气

我担任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发现课程内容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我把一个个《思想品德》中的重点问题与《论语》中相关的故事结合起来。我要让品德教育从传统文化中借力,同时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品德教育中焕发生机!

在我的《思想品德》课上,不仅让学生背过相关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懂得其中的文化道理,师生一起分享优秀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起对照自己的情绪念头言行相互鼓励督促做最好的自己。

这样的课堂教学多了,我积攒了一些相关的素材,于是有了《让传统文化走进新课程》系列文章,累积字数在12000字以上,由学校绿野文学社用了十一个页面发表在校刊《绿野》上。

有了这种教学经历积淀,我开始逐渐明确并提出提出自己的课堂文化——“自信自律助人。从试探着提出,到逐步完善前后经历了四五年的时间。所涉及的教学班,也有初一、初二、初三三个不同年级。为了让这种课堂文化不停留在口号上,我不断充实完善更新提升其中的文化内涵。

最初的两三年,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励志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学生。努力实现的一个转变就是:以前发现学生问题,往往是批评和讲道理;有了这种课堂文化理念以后,发现问题,我首先是激发学生自身的正能量,让学生在拥有一定自信自律助人表现的同时自我纠错。

刚开始推行,自己也比较吃力,从理念转变,到言行的调适,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我常常记录自己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语句和学生当时的反应,帮助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闪光点。时间一长,就积攒了一些用起来比较顺的句子,居然成了《成峰课堂励志语108句》。

在无数次课堂记录中,我发现这种文化理念已经成了我的课堂教学的精神文化支柱。说实在的,这六个字也成了我的座右铭。每天我也常常对照这六个字思考自己的言行情绪念头,做到时时处处扬长避短。得意之余,会瞅机会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做的种种好处。

前年,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教学班。其中一个学生喜欢听我说的道理,但是课堂表现自制力很差。“明白了道理,怎么就不照着做呢?”,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我比较纠结。“老师,你不用生气着急,可以用加减分制度,给同学和他所在的小组加减分。”班干部的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我开始根据“自信自律助人文化理念,制定出课堂行为表现中的十几个加分项目,同时也制定出相关的减分项目。为了真正体现教学相长,我把加分记在每个小组每个学生身上,把减分记在自己和被扣分的同学身上(减分之前,有两次黄牌警告,等于给学生提个醒,只要学生积极纠正就不减分),邀请被减分的同学帮助老师把分挣回来,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向同学们坦言: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没有进步,说明老师教育管理不到位。)。

这样以来,引导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学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以让自己加分的行为上,那些容易被教师扣分的行为自然就少了。

我在发现同学们闪光点的同时,及时与全班分享这些获得奖励分的同学的成长小故事。让这些身边人的成长小故事,成为唤醒自己身心中正能量的巨大动力。当然,我也常常实事求是的给自己加分和扣分——发现自己在自信自律助人方面的长处和不足——学生看到教师与自己一起成长,自然很开心,也就很容易融入这种制度文化中。

三、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

教师与学生相互督促共同成长,我感受到生命中多了一份新鲜血液,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动力。

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某某学生不够努力!然而,要展示时时努力向善向上的自己并不容易。

一种优秀的课堂文化的产生和维护,不是明确了什么具体目标和具体的方式方法途径就可以。而是首先要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并坚决不做。

我为了更好的带头践行这种文化,促进自我完善提升,我从佛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先是阅读《金刚经》抄读《坛经》,后来诵读《大悲咒》《心经》《楞严咒》,同时阅读《地藏经》和背诵《楞严经》中数千字的文段。

在诵读中,我更加看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处和人们的种种误读。“开悟的楞严”,确实让我受益多多。

每天的经典诵读,都伴随着对于自身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的转化,都有一个自身情绪念头言行习惯不断完善提升的一点点。

不管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我不断与家人同事和学生分享我的学习收获感悟。

这些感悟常常出现在我的博客和QQ日志中,特别是2016年参加王维审老师组织的“叙事者”活动以来,这种诵读经典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更加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两者相互促进。

2017年2月25日晚上7:30-8:30,我在叙事者群中成功分享了我诵读经典的体验和感悟——《点亮,蛹蠕动的心》。

    下面就是我在叙事者群里,与老师们分享的“自信自律助人”文字的片段:

一、自信,就是对于自己能够成为最优秀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坚信,并付诸努力。

    自信不是自傲,不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而是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不足,让自己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自信,是不自傲,不自卑,是努力学习优秀他人做最好自己!

二、自律,就是自己善于管理经营自己。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本事,我告诉同学们——一个能走向成功的人必备的本事,就是善于约束自己的不良情绪念头言行。

    学生,有个不好的倾向,就是找别人的毛病。我说:“人无完人,找别人的毛病不是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样做,是费力不讨好,就像是一个人自己不洗脸非要帮着别人洗脸一样!”

我就说分享自身体验,当自己关注家人、周围同事学生身上优点的时候,我自身心态比较好,整个身心中正能量占主导地位。相反,则是自己心态不好,见识鄙陋,是走一条下坡路。

遇到我脑子里老想别人缺点的时候,我就抽空诵读经典,或者给自己亮黄牌。千方百计想别人的优点长处,让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有了这样的好心态,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才会真正有起色!

三、 助人为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经典文化的好处,是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思考人生。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常常不会助人为乐。起初只是他人得不到帮助,接下来这个学生失去的是爱心同情心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这会对他一生的成长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那些乐于助人的人是最美的。不仅得到表扬加分,而且要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我不断的将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广大,从在课堂上帮助同学老师,到回到家帮助父母,到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孔子说:“人而无仁,如礼何?”

如果没有教师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爱,没有教师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关注点拨引导,任何徒有形式的制度方式方法,都是教育的桎梏而不是教育管理的“法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