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3:“生长期”与“生长周期”
(2017-03-03 15:47:3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513:“生长期”与“生长周期”
地理学习需要对书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解需要对于专业术语的辨析,需要留心生活中一些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一、两个地理概念的具体内涵不同,但常常混用
前几天,市级地理教研活动中,提到了一个“生长期”和“生长周期”的问题。
生长期,就是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
一般是,从低纬度到高纬度,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就是说,一般较低纬度生长期长,较高纬度生长期短。
生长期大小,可以列成这样一个不等式:即,热带地区生长期>亚热带地区生长期>暖温带地区生长期>中温带地区生长期。
生长周期,是农作物从开始生长到成熟的时间段。较低纬度的农作物生长周期较短,较高纬度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
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便于营养成分的积累,一般农作物的品质较好。
如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的大米品质,高于纬度较低的南方地区的大米品质。
二、校园墙边的观察和思考
春暖花开的时节来了,校园围墙边上的蔷薇返青,返青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我看着返青的蔷薇,想到这个新学期的教学,不禁萌生着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两个学生从旁边路过,我招呼他们过来。两个学生,一个是敏,一个是惠。
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冬天的蔷薇是不是停止了生长?”
两个同学点头。
“现在为什么开始生长了?”我提出问题。
“蔷薇生长需要一定温度,如果温度低于它可以生长的温度,它就不生长,如冬天的小麦处于休眠期。”同学分析很有道理。
“这个时候,气温升高了,土壤里水分的蒸发是不是越大?蔷薇需要的水分是不是越来越多?农田里的小麦,是不是也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我继续问。
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我接下来继续问:“农作物到了返青时节,这个时候我们北方地区容易形成什么气象灾害?”
“春旱。”两个学生不约而同回答。
“春旱形成的原因呢?”我继续问。
“因为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农作物返青需水多。”同学的回答令我刮目相看。
我顺便提问了学生关于“生长期”和“生长周期”的问题,回答的很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懂。
结束语
这是我与同学们在校园路上的一段交流。
中午休息时间,师生在路上遇见常常是简单的“老师好!”“同学们好!”
本来想借此机会交流一下,可是想连这个同学的名字都记不住,对于学生的诸多信息都很陌生,这又不是上课,交流起来有着诸多的尴尬和不便,也就常常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