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508:“背”学生,我在路上

(2017-03-01 14:13:46)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508:“背”学生,我在路上

为了记住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课堂因势利导。我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突击“背”学生,让我知道的学生的做题情况与姓名对上号,课堂提问学生时马上意识到学生处于班级集体学习状态中的那个层次。这样做,便于及时矫正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背”学生的由来

我采取的办法,就是看着学生的照片,迅速说出这个学生的名字,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学习成绩记录进一步落实这个学生达到的学习状态。

好在有个QQ图片浏览器,可以比较容易的翻看。在记忆中,发现自己的一些短板,就是不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可以说,在很多情况下,我视全班同学如同一个人。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没有成见,希望这样一直走下去。

可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这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的缘故(结业升学考试)要到不同的学校去念书。这是一个关系到八十来个学生个人和八十多个家庭的大事,我必须要尽力配合,就是让学生在我的地理课堂上有个比较优异的表现。

初三地理学习,进入基础知识结构化基础上的能力提升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堂学习状态参差不齐,再进行整齐划一的要求,就会让基础好的和基础相对弱的同学都觉得不自在,教师上课的时候也非常被动。

现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在初三不太有了,教师必须主动提问,要主动提问,必然要让好学生进一步提升,让基础相对落后的同学也有所上进。不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就像是永远对着一群陌生的学生上课,教师也很快失去学习目标。

“背”学生,就是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便于进行相应的指导。

因为采取一些方法悄悄识记学生姓名和学习状态已经不可能,因为我的记忆力和观察能力有限,所以采取了比较拙笨的“照片——姓名”一一对应记忆法。

二、“背”后的实际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结业班的地理老师,这是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必须“闯关”——“背”过学生。

今天一早,我起来盘腿的时候,没有来得及诵读《地藏经》,首先来了数遍“背”学生。我知道,自己这个时候“背”不过学生,之后的任何一节课或者与学生的交流都变得很被动,客观上就是在失去一些教育教学机会。

我想地藏王菩萨,也会明白我的这一苦心,如果他有灵示现也会支持我的。相反,才是对于经典文化的背道而驰。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是每接一级学生,首先有个与学生的通信活动。这种通信,让师生相互了解,便于以后的教育教学相互促进。我在结业考试之前“背”学生,也是便于师生教育教学及时沟通反馈。

我昨天晚上,用了一个多小时。今天凌晨,用了近三个小时。到了办公室,又用了一个多小时。我基本上背过了照片上的学生,即看着照片,我迅速说出学生的名字,并大致回忆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特点。

课间操时候,我出去按照习惯开始压腿,准备第三节课的上课。

我知道这时我教的两个教学班的学生就在这个跑步和跳绳,于是我决定检测一下我“背”的成绩。我面朝学生,很快有几个学生一边跑一边朝我看过来。我大脑中迅速思考着学生的姓名,大部分想出来了,但是有一两个面孔就是觉得陌生。

我发现了自己的愚钝,自己“背”的是一个静止的照片,那个学生正在跑步或者跳绳的时候,在视觉感上显得不一样,于是成了一个“陌生人”了。

我走到离学生们跳绳更近的地方,观察每个学生,与身边的几个学生交流,在交流中我更好的记住了几个学生的姓名和特征。

我想到了我们的地理教学,如果师生都是在忙着识记那些死的知识,使劲记住答案,到时考卷上稍稍有些改动是不是自己又要全面败北!看来,地理课堂的学习,也要“活”起来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