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491:为了发表文章而阅读

(2017-02-17 12:32:58)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491:为了发表文章而阅读

   “我看这篇文章可以发表在《淄博教研》上,写得挺好!”淄博市语文教研员杨秀芸老师这样说。

   “不行,不能发,你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市教研室的王玉强老师。

我手里拿着自以为得意的作品《钱塘湖春行赏析》,给两位老师看,希望有机会的话能投稿到《淄博教研》上。

当时我听了心里挺激动的,高兴得到杨老师的认可;也挺兴奋的,我知道王老师一定会给我一些新的指点。

“你的文章没有新的东西!”王老师的话语说得很实在,也重重的敲打在我心上。

王老师这样说,我立即请王老师帮我支招。当王老师知道我喜欢看散文的时候,就说你看《散文(海外版)》吧。

在读《散文(海外版)》中,我看到了先秦两汉文化的遗风。

从那一刻起,我看到了自己文化层上的浮华。

我千方百计给自己补课,虽然有一个函授的大学文凭,但是真实的文化内涵寥寥无几。

要阅读先秦两汉的文章,谈何容易?不用说别的,文字关就难。那个时候,我手头上有一本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利用业余时间读,有时候一天只是阅读其中的三两句。含英咀华,让我感觉泥土的味道和花叶的清香。

原先背过一切诗词曲,现在恍然觉得自己找到了这些诗词曲的文化的故乡和源头。这是古老的文化源头,又似乎是我们现实生活。两千年的古代和五彩斑斓的现实,就在诵读中完成了一次次的穿越。

这种穿越的感觉,让我坚持读下去。

很多时候,我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埋在旧纸堆里的人。好在我通过写札记随笔,找到了在旧纸堆里呼吸的通道。别人以为很苦,我却是乐在其中。这也许就是我的“和而不同”吧,我欣赏这个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向古代文明敬礼!这种欣赏和敬礼,就在诵读中实现了一体化。

慢慢的,为了发表文章而诵读经典的心渐渐变小了,为了自我充实的诵读成分越来越大。

非常惭愧,我一边在学习接触传统文化,一边做着放浪形骸的事情。读书写作和做人,不是三位一体,而是各走各的道,只是偶尔有些交汇和贯通而已。

《让现代教育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寻根》,这篇发表在《山东教育导报》上的教育随笔。是对我的肯定,同时因为我自身定力不足也导致我的心浮气躁。以为文章发表就是一种成功,以为能写的出或者说得出几句传统文化中的句子,就是就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我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门外汉。

这种骄傲,让我屡屡碰钉子,导致了自卑。我甚至一度以为,我这样诵读经典究竟对不对,是不是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那个时候,只要我看到的有文字的内容,我都感兴趣。有时发表文章,也得益于我这种漫无边际的狩猎。

记得,我在地上捡起一张报纸,上面有有关地图的知识,于是我结合正在阅读的《左传》中的内容,写成一篇文章《中国最早的地图》发表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这种成功,让我非常得意。有次开运动会,自己在运动会秘书组写奖状,于是对身边的一摞旧报纸产生了兴趣,翻来翻去,写成一篇文章《中国行蓄洪区域》发表在《中国地理教学参考》上。

我的阅读和我的写作一样,没有目标,就是在那里碰运气。我的工作生活学习也是如此,漫无目的,喜欢读书写作,但是读的写的都不怎么样。我开始读写的时间很长,但是真正的提高几乎没有或者非常不明显。有几次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一种成长模式,但是瞬间就发现那是梦幻泡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