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20:教学真的只是一种技艺吗
(2016-12-24 22:59: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420:教学真的只是一种技艺吗
“三五年的时间,一个新教师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班主任。老教师比这样的年轻教师,就没有什么太多的优势。”这是我曾经总结的一条经验。
现在我却有些怀疑自己的这个结论了。
一、 教学真的不只是一种技艺
自己和很多教师一样,上了年纪就暴露除了自己教学上更加明显的种种劣势。
备课看作业速度慢了,课堂上灵活机智处理问题的情况少了,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觉得跟不上趟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共同话语少了。
但是,我也看到身边有些老师,虽然上了年纪却也是教学中的一宝。他们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从过度消耗体力精力的负担重解放出来,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其综合素质。
我曾经连续三两个月听同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希望改善提升我的课堂教学质量。有时觉得学习得比较成功,有时觉得不如人意。
在复制粘贴一些技术乃至艺术层面上的东西时,并没有取得优秀老师一样的成功,反而有些邯郸学步的感觉。
笔者以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时,在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的同时,更渗透着教师的情绪情感理念和言行等等方面的特色。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方面的东西,往往是很难复制粘贴的。
一些教学中属于技术或者艺术层面上的东西,在离开了它的原生态的教学环境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力。
二、 渗透着对学生的尊重欣赏和严格要求
真正的教育教学,就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欣赏和形成成长过程中的严格要求。
很多优秀教师,都是有生活教育故事的人。他们在与学生共同成长中,积累了教案上或者听课中看不到的活生生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他们切身体验到并必须体验到,教学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或者传授模仿,而是伴随着师生心灵互动的微妙过程。这种体验,让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有更敏锐的感知警觉,并能及时作出比较正确的影响和引导。
笔者2016年追随王维审老师的叙事团队,坚持撰写叙事教育方面的文章。这种做法和听优秀教师的课两者有机结合,比较好的解决了难以学到优秀教师教学精髓的问题。
在叙事教育文章写作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关注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捕捉师生互动中那些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细节。写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很好促进了教学相长。
结束语
有时,有些所谓的结论往往成了一种成见或者偏见。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坚持阅读有字书和无字书,不断通过撰写叙事教育文章的方式,更好的梳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教育教学言行,是一种不错的专业成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