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04:安于孤独的内心修炼
(2016-12-14 17:08:4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404:安于孤独的内心修炼
——读王维审老师《写作的意义》暨2016叙事教育总结
2016年12月14日凌晨1点稍多,我难以入眠。想到公众号上刚发表的王老师的《写作的意义》白天没有读透,我穿衣起床,开始我的阅读中的心灵之旅。
一、很孤独的心灵之旅
“写作是一次很孤独的心灵之旅”。(王维审)
我想到王老师多年来撰写的累积长达700多万字的文稿,想到王老师7000篇文章的创作,想到王老师散见报刊的1000多篇文章。
我想到太空中的星辰,那些我们看上去近在咫尺的夜空中的星星,有的与我们之间的距离竟然有几万光年。
也就是说,在我们看到他的光芒感觉到他的存在的时候,已经是在他发出光芒几万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这光芒能量足够强大,以至于穿越了茫茫的太空最终让我感觉到。
这光芒是有心的,是有灵魂的,这心这灵魂有着一段难忘的孤独之旅。王老师就是自身有光的人,这种光芒早在很多年前就存在,只是我们今天通过王老师的文章读到这种光芒。
王维审老师的写作虽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他的创作中的灵魂终究也是孤独的,因为它的质朴和富有张力的文字已经将无限小的草根的生命的意义与无限大的教育的内涵融为一体,任何一个读者只有全身心的解读并努力的在践行中提升自己,才能不断更加准确的解读其中的一切。
没有这份很孤独,也就没有《寻找不一样的教育》的精彩。
回顾自己400篇近50万字的叙事,每天不间断的写作的坚持,每每指向:对于经典文化的深入内心的解读,对于自己不良情绪念头言行的忏悔,对于教育问题的不断渐进正确的面对和解决。
在这种“很孤独的心灵之旅”中,我也寻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没有那样的鲜亮光彩,有的是伤痕累累和身心疲惫,但是那就是真实的我自己,而且是一个心灵不断得到滋养并成长中的自己。
二、安于孤独中的分享
“不好热闹的我,在网络上也表现得特别安静,我很少去跟风讨论,也很少到处‘吆喝’自己的文章。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仍然拥有了两万多关注人气,更有了大量的博友,他们都给了我更多前行的力量。”(王维审)
王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想到了一则小故事:
有两个画家,一个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幅画,用了一年的时间卖出去了。另一个画家用一年的时间创作完成了一幅画,通过一次展销把画卖出去了。
不用说,前者提升了自己的推销水平,后者提升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坚持自己孤独的心灵之旅的同时,注意分享自己优秀的文章,或者分享一段精彩的话语或者是一句话,都是非常好的。
记得自己辛辛苦苦新的文章寄给了杂志社,最后发表出来的只是一句话。喜悦中有一份失落,朋友调侃说:“《论语》中的经典句子,也只是十几个字而已。”
我想到了孔子的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以知。”
很孤独的心灵之旅,就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过程。不能有半点的偷工减料,不能有半点的掺假,需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安于孤独,选择了一种担当和责任。不管是教育的创作还是教育的实践,都有一段非常孤独的心路历程。能够分享的不仅是一种顽强,而且是一种超越或者是成功。这种分享,本身就是一种感念和使命担当。
没有了真正的担当,也就失去了分享的意义。安于孤独的过程,就是勇于担当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博友用他们的热情激励着我不断地写下去,越来越多的编辑开始在我的博客上选用文章,越来越多的杂志邀约我撰写专栏文章,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邀请我去做讲座,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和我平等对话……可以说,文字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也让我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王维审)
我的没有王老师那样突出的成就,只是得到了一个在同事家人还有学生心中可以接受的我,即一个不是很令人讨厌的我而已。至于那个更好帮助他人和社会的我,则需要我更加努力才能有希望做到。
三、四个维度上的提升
“因为写作,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意义上的朝向”(王维审)。我也觉得追随叙事者,有了一种凝神聚力的作用。
虽然仍然觉得身心疲惫,但是总是可以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像是冲锋的勇士一样即使身负重伤也会顽强的坚持完成自己的使命。严格而言,这是一种精神朝向,自己的言行逐渐努力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
我曾经幻想,那些写下遗书离开世界的人们,如果他们撰写的是叙事教育是不是就是逐渐可以抛却抑郁健康快乐地生活在世界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世界上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只是人们的抑郁程度不同而已。
我自以为自己在参加叙事者前,就几乎到了抑郁症的边缘。
(一)教育贵在警觉
“一是对教育中那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细枝末节,时时保持着反思性的警觉,并能用文字充分表达和诠释。”(王维审)
在参加叙事者前,我曾经一度抹杀了自己教育人生中的一些是非观念,让我的人生乃至教育工作走入了一种困境或者是死胡同。
叙事教育中,培养着对于教育细枝末节中的警觉,培养着用文字表达这种警觉时的文化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找出问题所在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斗争,正是一种无疆大爱的真正所在。
教育的倦怠,就在于疏忽了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细节,于是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处于一种徘徊不前或者倒退的状态。在叙事中,凭着对于写作的热情,将这些细节用一种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方法捆绑到自己的作品中,完成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的提升。
(二)逐步完善自己的话语系统
“二是在教育思考中保持了高度的自我立场,始终能够以‘我’的方式教书育人。”(王维审)
真正的教育,是心灵影响心灵性格影响性格。
一个相对完善的具有影响力的心灵或者性格,都有其自身的话语系统,即作为教师个人的情绪言行念头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和相关的内容。
在相互影响过程中,任何掺假都会让教育影响打折扣。
每个教师,都在努力完善着自己的这种特色,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
前一段时间,有一种提法,就是人人争做一名特色教师。严格意义上讲,就是做不断提升完善的自我。可是在急功近利基础上的“特色”变质了,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以致于最后把这种提法取消。实际上做一名优秀的特色教师,我理解为就是叙事者团队中有老师常常提到的做最好的自己。
王老师坚持写作中的教育实践,让自己的教育特色大放异彩。
叙事教育的过程,首先也是做最好的自己的过程。
(三)养成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的习惯
“三是习惯了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始终能与世俗的东西保持一段必要的距离。”(王维审)
一个坚持更多孤独的人,如果没有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的习惯是不可以。这种自我纠错或者自我坚守,是坚持孤独心灵之旅的必需的资本。
作为一个懒散惯了的人,我依靠自己喜欢的经典诵读帮助我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
“我每天都要拿出近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来,坚持诵读反思写作。这个过程也是我自我纠错和自我坚守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我常常这样分享自己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接受一次次挑战调试完善提升。我的意志力没有退路,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历练。
我就是以这种绳锯木断的精神坚持着一种自我纠错,以这种集腋成裘的精神完成着一种自我坚守。
“日行一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日行一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我坚信!
(四)幸福,在于创造和给予
“四是有了精神上的自觉,会以自由、创造、给予的人生态度赢得心灵的安宁。”(王维审)
长期的坚持叙事教育写作,王维审老师在不断打造着一个熠熠生辉的辽阔的强大的精神世界。实际上,这样强大的精神世界是人人具足的。只是绝大多数的人,没有挖掘和创造的自觉自信和文化的能力而已。
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更没有这样一种文化自信,这种精神能力创造能力和给予能力的幸福也就与之失之交臂。
我努力学习优秀文化,坚持写作创造性的工作,就是为了守候这种创造自由和给予的幸福。
结束语
等我心灵逐渐平静下来,我在纸上的记录也就戛然而止。仔细一数——对于地理复习课特点的思考两页纸,王老师文章读后感有七页纸——字写得潦草也松散加上有添加删减的部分,大概有三千来字吧。看时间,已经是凌晨4点半,时间过去了大致3个半小时。
白天,我又对这些文字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修改和完善和提升——很多内容已经是面目全非,但是精神理念犹在——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孤独的心灵之旅呢?
学习王维审老师,我更希望自己早日具备这种安于孤独的内心修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