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93:我的检讨,我的“3+1”
(2016-12-05 16:58:21)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393:我的检讨,我的“3+1”
最近,为了整肃课堂,我提出时做的不好的就扣分,要赚分补回来。
一个学生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积极看图识记分析图中问题、帮助同学都可以给自己得分,还有一种得分的方式,就是底线——说出自己的与自信自律助人相关的三个优点和一个可以现在努力改掉的不足。
我看自己先写好一篇准备着吧,凡事都要老师带头的,而且自己已经在两个班级各扣了自己一分了。
一、
“我们现在做一个游戏,就是每个人快速说出自己的一个优点。赵老师,我觉得你太谦虚,太谦虚了就是骄傲。你先说,不要犹豫。”中午走在学校的塑胶跑道上,苏老师突然出了这样一个题。
“我的优点,是喜欢读经典并学着领悟照着去做。”我当时说的没有这样好。(我当时说,我喜欢死记硬背,后来觉得自己表达不准确。死记硬背,有时是中性词,甚至是贬义词。现在想来,是喜欢死记硬背经典中的东西,与一般的死记硬背不同。)
“我的优点是,说话的时候,不管是说事情或者说一个人的特点总是很准确。”苏老师这样说。好几次,听家长说苏老师说话很实在。我想,就是苏老师常常把话说到点子上。
为了真正学会说话,让自己的念头思路和言行不再不着调,我每天都要背诵上万字的经典,查杀我言行和情绪念头中的病毒。
“我的优点是无论遇到什么大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该吃吃该睡睡,吃饱了睡足了,有了力气精神,该怎么干怎么干!”王老师也是直人快言快语。
二、
我知道自己的差距,这个差距是可以改掉的,就是不能坚持在任何情况下做最好的自己。
别人在聊天,说些张家长李家短三个蛤蟆六只眼的事情,我也姑妄听之。电视上说些稀奇的广告和泡沫式的电视剧,我也可以用之打发时光。
我常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恨不得早起晚睡做好自己的功课,但是不知道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学会选择做时时处处最好的自己。
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必须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做并真正能够管住自己”。
“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积于忽微”,我虽然背过了这些名言警句却难以在成长中很好的利用。
那么就从最简单细小的事情入手吧,管好自己的时间中的所作所为,只有不该做的坚决不做才有时间精力去做真正值得做的事情,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三、一切都是最美的遇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就像是《甄嬛传》中甄嬛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真真一切都是极好的。”
我对谭老师说:“我读经典最大的改变,就是凡事从自身找原因,不再怨天尤人。比如谭老师要笑话我,以前我就会想谭老师对我有看法或者有偏见。现在我这样想,谭老师笑话我,说明我有问题。他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醒我,也是在帮我。”
我知道说起来轻松,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复杂的过程。我知道自己在诵读经典中,这种思维乃至心智的转化,成就了我生命中最可贵的成长。
也许这永远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却是让我无限痴迷的境界。我知道这样做的人,有千千万万如过江之鲫,流传后世的只是那些名垂青史的人。这些名垂青史的人,就是有这种境界情怀者处于金字塔尖的人。
老辈人中传下来的处世名言“吃亏是福”,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挂在嘴边的“有舍才能有得”,也是这样的道理。
只是在更多的文人墨客和各界精英的言行中,却道出了更加深刻的道理。苏东坡写到:“荷败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辛弃疾写到“天凉好个秋!”
当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在逃命途中向当地农民乞讨吃食时,同样穷苦的农民奉献上是一抔黄土。重耳刚要发作,他的手下请他虔诚的接受这抔黄土并向上天表示感谢。他的这位手下是这样解释的:“黄土不就是代表财富和权利吗?这不是你将拥有土地和财富的象征吗?”
结束语
实际上,当我们做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切都没有办法破坏我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美好。
静下心来,就会明白:一切的不如意,都是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对于自己美好心灵成长完善的羁绊和伤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