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371:教学班里的“幻影”

(2016-11-13 20:48:16)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NO371:教学班里的“幻影”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我的学生写进叙事教育故事里,即使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写出来,只要把五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同学写出来也可。

当我只是写了十分之一,或者说仅仅停留在浅层面的描写上时,却遇到了“瓶颈”。

我在努力的寻找那些具有特征的同学,但是这些特征就像却像是长了翅膀,会从一个学生飞到另一个同学身上。

一、 双胞胎一样的学生

烁和得,是同位。这两个男孩,像极了双胞胎。可是他们从姓名上讲,都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其实,对于得,我是有很深印象的。

“老师,你的眼镜盒!”,小男孩递给我眼镜盒,好像知道我会记不住他的名字,同时举起他胸前的校牌说,“老师,看好了,我叫王铭得。”

“好,我记住了,王铭得。”我被他逗乐了,严格地说被他的乐观情绪感染了。

这是同学们要去吃午饭的时间,所有的同学都要急着赶往食堂。我们两个享受着送和接受眼镜盒的快乐,当然这里有个小秘密,就是助人为乐者会被我在日常行为习惯记录本上加分的。

我猛然想到上次,也有两个同学,提醒我:“老师,您的书包拉链没有拉上,这样会丢失东西的。”

“谢谢!”我赶紧感谢同学的热心提醒。

“老师,可以给我们加分吗?”没想到初三的同学也会这样认真。

“会的,助人为乐,当然要加分。”我知道这个事情,不管学生是什么态度,我对于平时素质分的记录是要非常认真严谨的。即使有些刻板,也要遵守我的诺言,这便是我要做出的榜样。

记得有两个同学争先恐后的提醒我,争先恐后地说着相近的话。现在回想起来,这两个同学,就是烁与得。

之前同事提醒我,用加减分的办法,对于初一的同学管用,对于初三的同学就不那么管用了。初三的同学不会像初一的同学那样单纯,但是他们对于老师发自内心的评价却有同样的重视。

当我心情平静的时候,这两个同学我是能够分开的,但是在讲课时或者提问时或者在路上碰见,我都不是一种最平静的状态,我都会将他们搞混了,叫错他们的名字以至于闹出笑话。

我想到了去年教过的初一六班的两个学生,也是让我非常容易弄混。那是两对女同学,其中一对一个叫清一个叫悦,另一对说不准他们的名字了,他们的积极回答问题和提问方面都有些相像。

二、 教学班里的双胞胎

“敏,下次上课一定带上课本。”这是我第一次单独提醒敏,“下次我要提问你啊!”

实际上,我注意敏已经很久了。一种情况下,就是听课的时候走神,再就是写作业的时候做别的作业,另外还有随便说话。

那个时候,我忙着全神贯注地“复制粘贴嫁接”孙老师的优秀课堂,没有明确地采取什么措施,只是慢慢想着办法。换一种说法,就是我没事精力和能力去关注调整学生的一些不如意的学习状态。

那个时候,我有一种信念,所有的所谓的学生问题,都与我在同学们前面的表现有关。我在全身关注调整自己,当然扭转敏的学习状态也是我调整的目的之一。

“老师,我借到书了。”下节课上,敏高兴地向我报喜。

“祝贺你的进步!”对于同学们的点滴进步我都是立即表扬的,特别是敏这种令人惊喜的进步。

“地理老师好!”连续两个早自习前,我在上学路上,都遇到敏,起着自行车从背后这样问好,当然冲到我前面后不忘扭回头来冲我笑笑!

我走进教室,看到坐在位子上的敏,却与我打招呼时的表情判若两人,但是仔细看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孩子。我的解释,就是教室外的敏活泼,在教室里变得严肃了。

一次,我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我是不是出现幻觉了,怎么在五班和六班都有同样的学生啊!”

六班的班主任静笑了:“赵老师,你没有看错。五班六班有两对双胞胎,五班有个怡六班有个敏是双胞胎姐妹,还有六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我们也常常分不出来,怡和敏好像就是在左侧腮帮的左下角多了一个痣。”

一次我在上学路上,看到下步走的怡,试探着问:“你是怡吧,那个每次都与我打招呼的是你吧?”怡笑着点点头。“那你怎么没有和你妹一块呢?”我顺便这样问怡。

“她骑自行车!”怡这样回答。

结束语

我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没有要斤斤计较的意思。只是我要记录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粗疏,因为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精致的观察分析和引导。

我突然想到了一则笑话:一位母亲晚上给年幼的两个孩子洗澡。等母亲给孩子洗完澡后,其中一个孩子说:“妈妈,你给弟弟洗了两遍了,还没有给我洗呢?”

教育教学中,我怎么避免犯下与上面的母亲类似的错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