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0293:课堂规矩与活力
我在“复制”孙老师或其他优秀老师的课中,不管是对教材的驾驭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效果有基本保障。
我的课堂“嫁接”理念,就是为了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师生成长从中受益。
一、 课堂有规矩,没法抹去“我”的特色
我欣赏的任何一个优秀老师的课,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是无法复制的。
观摩一个人的课并学习之,就是要学到活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理念是活的,扎根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让自己的活的教学培养出更多具有活的学习能力并不断提升自我的活的学生。
孙老师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就如春风拂柳,课堂教学的春天就开始了,我看到了学生如春天的青草漫坡如杨柳吐芽。我则不然,自己走进课堂就如同春天植树,先是刨坑松土植树浇水等,又如同荷花出淤泥浮出水面,只有拥有耐心的人才能看到树木的成活或嗅出荷花淡淡的清香。
不管一堂课如何带有个人色彩,都是有共同的特点: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每个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美好希望以及实际努力行动的唤醒。
“自信自律助人”,是我从自己角度解读出的优秀课堂师生共同遵守的金科玉律。
年轻老师们,那种富有磁性的声音我不会拥有了。但是我舒缓和富有节奏感的抒情性的沙哑低沉的话语,却让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岁月赋予我的对于教育的一种独到解读。
二、 每个老师的特色,都是“跳”出来的
一堂好课,是一个成长共同体的活的展现。
好课,不可以预设,虽然备课者对于课堂状况有自己的种种预设。这些预设虽然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令人耳目一新的展现,却有“十月怀胎”之功,更是“一朝分娩”的基础。
每个老师的特色,都通过新生的“胎儿”独自成长的孩子来诠释。
实际上没有哪个老师的特色,是离开学生的成长特色来表现的。如果真有离开学生成长而拥有的老师特色,那这种特色不用非得用“老师”二字界定。
孟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就是因为孟子在教学活动中,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成长特色。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应该是双向的,有以老师为主的唤醒,也有学生为主的唤醒。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就是孔子的特色,也是不可复制的过程。即使是孔子和子夏,如果一定硬生生的复制这一切,也会让人感觉平庸和心生倦怠。但是作为教育经典,不仅让千万人学习借鉴,就是孔子和子夏也会因为回味这一切让人生多了一份会成长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