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78:哪篇是更好的叙事
(2016-09-03 20:18:07)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78:哪篇是更好的叙事
这个周六,确定并上交叙事者九月第一周教育叙事一篇。我认真的翻看一周来的作品,竟然感觉一片茫然。
这一周,一种文字是叙述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是侧重叙述具体工作的。
在群里认真学习了其他老师的推荐作品,斟酌再三,推送了《重返结业班讲台的五零后》。
一、荷塘萍碎白莲怒放
和张成双老师中午签到后,照例走过学校的文化广场——教学楼和办公楼之间,两侧有文化宣传长廊中间有荷塘、草坪和较大空地的所在。
“看,白莲花!”张老师说。
小小的圆圆的连成片的荷叶,把荷塘的水面装扮成富有生机的一片。
“一池萍碎,点点是离人泪。”苏子的词,在我心中荡漾。可是这个初秋的正午稍后,虽然我感慨时光的别离和人世间的聚散,却被那荷叶簇拥着的张开臂膀和胸怀拥抱这个天高气爽的秋天的洁白美丽无比的白莲花深深震撼了。
妻曾说:“我出生时,母亲告诉我就是子母莲盛开的时候”
每每看到盛开的莲花,我都想到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更想到了端坐在荷花上的释伽牟尼和站在荷花上手持净水瓶和杨柳枝的观世音菩萨。
每个真正的教育家,都有一种爱满天下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大慈大悲的悲悯情怀,拥有一种包容人生宇宙的襟怀,拥有一种大海不捐细流的担当。
周敦颐,用《爱莲说》中温婉雅致的倾诉,表达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共鸣。
二、脚下的路记载曾经的足迹
暑假期间,已经破败的甬路被重修。
踩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有一种特别舒服和开心的感觉。
再看校园甬路两侧的悬铃木(法桐),有的已经一抱粗细,有的只有碗口粗。粗细迥异,完全是下面的根吸收营养能力的不同或者下面土质的差异。
这些法桐,应该是校园里最古老的树木了。从栽上到现在又十六年了,正好是学校校龄的一半。那些建校初就栽上的青杨树,虽然人们都想留下,但是因为施工建设的需要还是被清除了。
保留着学校最完整记忆的,就是那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默默无名的“草根”了,或者说是看似没有生机但却孕育了万物的大地。
我想,自己教育生命和心灵成长的故事,也会像自己的足迹一样会被淡化乃至遗忘。
但是一条真正通往成功的路,不会忘记曾经的足迹!
因为这个原因,我一直坚持叙事写作。
自己曾说:“坚持教育叙事,不急于投稿,等有了三百多篇的叙事教育再去考虑。”
“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有了真情实感写下来,隔一段时间再看再修改,不断完善提升!”对于教育类文章写作颇有心得的许修军校长这样说。
浏览自己撰写的近三百篇随笔,称得上叙事教育的可谓寥寥无几。
唉,还真有一篇被叙事者微信号鼓励性推送了,篇名叫《老师,请尊重我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