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272:初三地理复习第一课
(2016-08-30 17:23:51)分类: 听课感悟类 |
N0272:初三地理复习第一课
临近上初三地理复习课,心里却是一百个没有底。没有了年轻时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知识事到临头感到一阵阵发怵。
与孙翠苗老师商量先听她的课,接下来自己来个“比葫芦画瓢”。
一、
我那个座位早早去了教室。
同学们在那里温习功课或者写作业,黑板上写着几个字“拿出六上地理课本,没有带的去别的班借。”
踏着预备铃声,孙老师来了。
将黑板前的一个窗帘拉开,也似乎给初三地理复习拉开了序幕。
“同学们今后要准备好三本书,六年级上册,七年级上下册。结业考试满分50分,六上占10分,七年级上下占30分。七上是七下的基础知识,综合应用主要放在七下即四大区域部分。也就是说,六上、七下是重点,六下内容以后再说。”
二、
听孙老师的课,让人觉得像是阅读一篇精致的充满诗意和生活情趣的散文,有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意蕴。
孙老师的板书,是很讲究的,可谓“画龙点睛”,透过她的板书,就可以把她讲述的重点内容串联起来。
她的板图,只有三个:一个是地球的形状图,注意了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一个是经纬网图,这时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图,先是只表示纬线纬度,接着融入了经线和经度,继而经纬网形成。关于经线经度和纬线纬度的知识,就这样被串联了起来。最后一个是温度带图,上面画出了几条特殊的纬线,温度带的知识、太阳直射点和极昼极夜的知识又被贯穿。
孙老师的授课,有诗歌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内容的穿插。如孙老师用了一个瓶子的圆弧面代替地球表面,顺势引出了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月食,就是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中间,月食的形状就是地球投到月球身上的影子。”寥寥数语,让我茅塞顿开。
“麦哲伦环游地球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航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如果是自东向西可以不可以?如果是自北向南或者自南向北呢?一次次提问,让学生的思路随着老师的讲述跳起了快速而富有节奏的探戈舞。
她在讲述地球的形状时,模仿同学们常常爱用手比划的方式,说:“这么大,那么大。”接着说,“这样都不清楚准确,用具体数字说明就准确了。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这个时候,大家也许觉得有些枯燥。孙老师接着讲:“要给地球做一件衣裳,最少需要多大的布料?”这种问题,令人觉得匪夷所思,顿时神情为之一振。
1千米=2里。一个极简单的等式,写在黑板上。越是简单的,越容易被忽视。
接下来的几分钟,孙老师让学生背诵几个重要地理数据:
1、地球平均半径。2、赤道周长。3、地球表面积大小。
在讲地球仪的时候,孙老师这样说:“把地球缩小几亿倍,所有地球上的所有地理事物都按照这个比例缩小,就成了地球仪。”
“南极点、北极点、地轴、经线、纬线,都是在地球上找不到的,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利用地球创造出来的。”
孙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这些人类伟大的创造:从马航失事地点的表述,到温度带的种种奇特的现象,真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在南北回归线上的井底之蛙和赤道以及其他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井底之蛙,可以见到几次太阳直射?”孙老师的幽默和睿智,让她的地理课有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