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58:十六岁,初读“自立”
(2016-08-18 20:49:5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258:十六岁,初读“自立”
那年,我十六七岁。周末,我到食堂帮忙后就发现,食堂并不缺人。
关心我的陈老师,只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我懂得做些有意义的劳动,才是真正自立的开始。
于是近千人的师范学校,我成了周末常在食堂打工的唯一一个学生。我毕业离校时,食堂的那些师傅们也与我依依惜别,爱搞笑的那位师傅眼圈还红红的。
一、帮我粘好书皮的陈老师
“我就是个书呆子,什么都不懂。”腼腆的我,不知道怎样与陈老师交流。
“有呆气才读得进去。”听着陈老师,我觉得自己不够痴迷于读书。
师范教育,注重音体美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我这个初中小学段应付考试的“行家里手”忽然有些找不着北了。
一部《红楼梦》共四册,从上学初借出来放在枕头底下,只是读了有二十来页,再也读不下去了。
想学乐器,音乐老师告诉我:“没有天赋,不用练了,这不是强求的事情。”
“看来就熟悉山上的石头,只会画石头。”美术老师一句幽默的点评,让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具活着的化石。
但是很多年以后,乃至现在我对于师范的学习生活感到无怨无悔,那是我人生成长的基石。
三年的学习生活,同学们大部分时间吃住都在学校,晨曦中一起跑操,白天有丰富多彩的课程,晚上有晚自习。没有升学压力,老师同学们身上的一些优秀品德、好的行为习惯和他们手中的“绝活”,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晚自习后,我坐在荷花池畔沉浸在小提琴老师美妙的音乐旋律中;阅览室里,师生们的书法绘画作品,让我如同徜徉在艺术的殿堂;体育系师生们优雅的杠上体操表演,单手劈砖的绝活,让我感佩;幼师班师生们精湛的舞蹈和声乐表演,让我感觉艺术团就在我们身边……
面对师范学校教育这一汪碧水,我只是一片浮萍和一朵浮沤。
二、在售饭窗口,给同学盛稀饭
那时是82年或83年吧,上学打工还不常见。
周末,我将摘菜后处理下来的白菜帮用地板车从食堂里推出来。迎面就是我们的学生宿舍楼,可以听到宿舍里有同学们的歌声;星期天的晚自习时,听到同学说周末到了哪个好玩的地方,吃到了什么好吃的东西;这个时候有的同学在发展自己的特长,有的埋头于自己的文化课。
想想那些无忧无虑学习玩耍的同学,有时觉得心里酸溜溜的,但转念一想我觉得自己也过得挺充实有意义的。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陶行知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当时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来,我给你盛菜,给你馒头。”陈老师总是在师傅们吃饭的时候,特意将我的饭菜张罗好。
看到自己碗里的菜更多了些肉,我使劲吞咽下的还有一种热乎乎的感念。
在食堂里,我会的东西并不多,有些粗活累活我都争抢着做。事实也证明,师傅们挺喜欢我这股傻劲。这也许就是“勤能补拙”,记得当时自己只是学会了包蒸包。用厚而圆的面皮将菜包好,然后用均匀分开的五指将面皮聚拢起来顺势一拧即可。
食堂里的几个厨师,也是技校毕业的,比我年长几岁,另外几个是教师家属,整体文化水平也是挺高的。
记得有个厨师挺能搞笑的,反正他做个什么动作或者说句什么有趣的话,大家伙就会笑上一阵子;劳动中,常常洋溢着师傅们欢快的笑声。
一次,在我的坚持下,我也穿上了师傅们的白大褂,在售饭窗口给来打饭的同学盛稀饭。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寻常的行为。那一次后,我真正感觉到:有意义的劳动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光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