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NO236:教育之梦开始的地方

(2016-07-26 11:44:41)
分类: 公众号发表文章

NO236:教育之梦开始的地方

——读黛博拉《奇迹学校》有感

黛博拉,年轻(大概35岁)丧偶,致力于建设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她不辞辛劳奔走多年,终于获得盖茨基金会的赞助,在纽约创办了哈莱姆乡村学校。

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称她为“美国杰出典范”,美国总统布什亲赴她的学校参观后,呼吁全美学校都应该以此为楷模。

黛博拉写成一书《奇迹学校》,分享了她创办这种理想学校的历程。笔者为黛博拉的执着才华情怀感佩,溯本求源更感佩这种梦想开始即源泉所在。

一、平凡中的不寻常

    1987年,那年黛博拉应该是24岁。作为一名哥伦比亚教师学院的在读博士生,她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即《成为一名教育者》。

    这篇论文,对于一名教育博士生非常平常。这平常中,有着不平常的思想经历。这平凡的一年,对于黛博拉而言,是不寻常的。

黛博拉出生在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中,成长中享受了充分的自由。黛博拉专注于学术知识,而且严肃认真非比寻常。

她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同时也是自由撰稿人。父亲当过一段时间教师,后来改做证券经纪人。她在高中段学习期间,父母鼓励她多参加其他活动放松自己,得到全面发展。为此,颇有自己独立见解的黛博拉,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名为《儿童全面发展的神话》,她更注重坚持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太重形式上的参与多种活动。

她只是排斥那些浅薄的活动,她多次自发参加夏令营活动,并在其中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老师梅尔•赖斯费尔德这位出色的教育家。

她为老师的行动主义故事着迷:为饱受饥饿的尼日利亚筹集资金,为美国优生优育基金发起早期步行马拉松比赛之一,为支持农民工领袖举办抗议活动。欣赏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关心人民大众。”

喜爱读书的她,欣赏哈依姆•波托克的《最初》中的名言:“无知即罪恶,愚人任宰割”。

这也许就是她毅然坚持救助那些需要良好教育而得不到良好教育的孩子的原动力。

也是在这一年,她与前男友分手了。前男友是哈佛法律专业的学生,聪明又有理想人也长得帅。分手的原因,是两人缺乏心灵深处的交流。这一年,她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堪称灵魂伴侣的乔尔,乔尔在纽约大学攻读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博士学位。

二、一个探寻人生真谛的人

“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

千千万万的人,在思考过探究过之后选择了放弃。黛博拉是少有坚持下来,并最终寻求到答案而且努力让自己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的一个。

孔子曰:“可与共学,不可与适道;可与适道,不可与立;可与立,不可与权。”人与人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感悟人生宇宙的大道理、共同立足于一个社会团体或者团队、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坚持原则又保持变通的默契,都是一种缘分,可遇不可求。

在黛博拉的感情历程上,一种美好情愫的结束和一段真爱的开始也是一种缘分。在她后来的创业历程中,她也是用自己的真诚努力和感念,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者,把一些纷纷扰扰的困难痛苦和障碍当成一种历练,以更好的状态奋斗在前行的路上。

母亲读懂了女儿的与众不同,在黛博拉高中毕业的聚会上,朗诵为女儿写的诗句:“如果一个女士,没有与同伴保持步调一致,那是因为她遵循着自己的节奏。”

里尔克的诗句,上百遍的萦绕在她心中:“没有人能够给你出主意,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令你写作(笔者认为这里的‘写作’可以理解为一切的言行)的缘由,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刻的答复。”

黛博拉在高中和大学读书时期,都被冥想和素食主义吸引。并千方百计参加相关活动,有时进行一周以上的具体体验。实践中,让她分清了严格思想家和江湖骗子的区别,认识到真正的宗教信仰不是获得开导而是为更大的善举勇于牺牲自我。

大学期间,黛博拉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她所申请的环球学习项目贷款批下来了,同学们向她祝贺的时候,她却选择了放弃。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她到以色列潜心冥想。她起早贪黑的研究着,浩瀚的知识海洋这面墙壁让她感到绝望。

犹太法导师的话语,让她茅塞顿开:“人生就是为他人服务。除了这个,人生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

也就在这个时候,她强烈意识到在有众多受苦受难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探索人生哲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也许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她后来前行路上遇到种种艰难险阻时的矢志不渝。

人生就这样转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似乎一切都没有变,但是黛博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担当

黛博拉与乔尔相遇、相识、相爱,五年中他们的三个孩子相继来临。相爱后的十年中,黛博拉一边赚钱贴补家用,一边获得了教育博士学位。

就在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出游途中,一向健康的乔尔突然被查出有白血病。

为了负担家庭正常生活和乔尔的治疗费用,黛博拉开始进入公司工作。先是在一家《养育》出版公司工作,她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父母们开发新产品以帮助他们养育健康的孩子,因此她非常兴奋地投入工作中。

可是她的使命般的教育愿景与公司盈利目的是相互矛盾的,半年的工作中她自己一点也不开心。本着对公司和自己都有益的办法,她与老板达成转岗意向,顺利完成工作交接并到《芝麻街》出版部工作。

她在《芝麻街》出版部的工作业绩蒸蒸日上并得到了提升,但是工作还是有她的教育愿景擦肩而过——“指导家长,养育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秉性优良的孩子。”

在病房那一头,丈夫乔尔与死神整整搏斗了十八个月后黯然离去。从发现白血病的1998年6月到1999年12月23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病情最初的一年曾一度好转,但是后来恶化转移扩散。

之后的一年时间里,黛博拉和三个孩子生活在失去乔尔的痛苦中。已经八岁的虽小的女儿瑞秋,在关于乔尔的诗中这样写道:“没有他,叫我如何生存?生活原本如此美好,奈何现实如此灰暗。”

乔尔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会弹吉他,喜欢大自然,喜欢画画,还是达拉斯牛仔队的忠实粉丝。他的理想是从事教育事业,想写书,还想拥有一个大家庭,希望创作自己的音乐。关键的是,在黛博拉心中,乔尔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这种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再次被唤醒。维克多•弗兰多在《活出意义来》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停止追问人生的意义,而把自己想象成被人生追问的人。要让绝望的人明白,我们想从人生中获得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对我们的期待。”

黛博拉在书中和现实中,都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而教育是唯一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因为他很有影响力。因为失去了教育的机会,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也就失去了希望!

一边坚持工作陪护乔尔照顾孩子,一边承受着情感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一年多时间,一切的努力都没有能挽留乔尔的生命。

乔尔走了,黛博拉离开了《芝麻街》出版总部,踏上了她充满艰辛而极富传奇色彩的办学之路。一切甘苦和峰回路转,都似曾相识又如梦如幻。黛博拉所努力追求的,不就是每位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王国吗?

黛博拉创办哈莱姆乡村学校,不仅仅是创办一所学校和数所学校组成的教育集团,而是践行自己的人生使命。

扪心自问:面对教育这份人生使命,自己做了哪些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哪些事情是能够做到还没有做的,还等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