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37:莫让“考试成绩”取代基础素养
(2016-07-27 00:00:02)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37:莫让“考试成绩”取代基础素养
“幼小衔接班”火了,这个信息时代的新事物让做了几十年中小学教师的我有些不解。没有“幼小衔接班”的地方,家长也找小学课本帮学生补习,说是要应付小学一年级入学分班考试。
《道德经》中言:“物夫芸芸,各归其根。归其根,有静,静曰常。不知常,妄。妄乃凶。”
冷静下来,这种状况的出现不足为奇。但是不管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如果仅仅人云亦云的盲从,就会让教育走向歧途。透过现象,关注本质,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养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关注天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不管是学校分班考试,还是“补习班”或家长帮学生提前温习文化课,如果把这个当成了素质教育本身重要和主要内容,就是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种误导。
就像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穿些新鲜靓丽的衣服,吃些更好的美食,更有一些富有特色的娱乐方式,这个无可厚非。如果把这些当成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大错特错了。
幼儿时期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小学一到三年级),正是学生思想和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记得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很有意义。作为一个书法家和教育家,他不把教育孩子提高书法艺术水平放在首位,而是教育写字要公正清楚,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才是对自己和看自己写字的人的真正尊重。至于孩子的书法艺术水平,叶圣陶先生是这样理解的,每个孩子都愿意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如果他有这方面的天赋自己积极努力,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相反,如果仅仅凭借家长的喜好,“鸡不吃米强按头”,往往适得其反。
二、教育者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没有那个家长或者教师天生就是教育专家,即使有天赋的家长或老师在今天也要不断学习进步,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说实在的,在小学课本体现的知识层面上,去考察或者培养即将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是明智之举。一者,是揠苗助长;二者,是将教育行为知识化考试化,是对教育质量和标准降低的一种表现。
陶行知先生讲,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并努力发扬广大,让学习相对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扬长避短。
显然对于这一根本教育目的而言,提前补习和分班考试没有太大意义;相反,本木倒置以后,容易产生误导。不管对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而言,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多收到这种考试文化的蛊惑。
当然没有必要将这种考试或者文化补习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在补习或考试中更多渗透展示天性和学会做人规范礼仪的有机融合。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
姓名:赵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