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2:变味的“谢师宴”“升学礼”该休矣
(2016-07-02 17:48:4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202:变味的“谢师宴”“升学礼”该休矣
一、变味的“谢师宴”
谢师宴,感念恩师未尝不可。师生在数年的朝夕相处中,已经接下了深厚的友情。
毕业数十年的学生,都已经成家立业。三五同学呼朋引伴,邀请老师畅谈师生之情同学之谊。多些交流沟通,更多相互关心扶危济困自然是好。
可是有些邀请老师参加的同学聚会,却是相互攀比炫耀。个别人舒心了,个别人难受了,更多人是陪衬和看客。老师只是一个傀儡,没有文化精神上的传承,也没有真正尊重和走心的交流。这样的“谢师宴”,有人这样概括:“同学聚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还有一种谢师宴,是考上了理想大学的家长掏钱摆下宴席,以答谢老师多年对子女的教育之恩。
看似尊师重教,实际探究有需要不妥之处。考得好的家长,不仅要准备孩子不菲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还要支出一笔不小的宴席开支,给优秀考生家长带来经济压力。另外,那些高考不理想的学生,是不是不应该感谢老师或者老师没有为他们做出同样大的付出?
所以教师参加这样的宴席,一者增加考生家长负担,二者增加师生矛盾或者家长之间的矛盾。
二、不着调的“升学礼”
“升学礼”,一般在高考之后。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多已经年满十八周岁,可以说是公民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算是大人了,应该让他明确自己的社会担当和公民责任意识。
古代有“弱冠”礼,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可是现在的“升学礼”变味了,变成了通过请客,广而告之儿女开始念大学了。众人在宴席上吃吃喝喝,那考上大学的贵公子或者贵公主正不知在哪里游玩。
这种变味的“升学礼”与子女成人教育无关,是父辈间的人情世故的礼尚往来。
“好行小惠,言不及义,吾不知其可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这些徒有其表的礼仪文化早就不屑一顾。
这种谢师宴和升学礼,是客人多破费,主家多费心劳力,最终演绎的是酒饭桌上的铺张浪费和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更多的闲聊。如果是公职人员之间的钱权交易渗透其中,那么更多的是祸国殃民。
笔者为这样的行政禁令点赞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