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9:寻觅永恒的微笑
(2016-06-24 17:38:02)分类: 佛学 |
NO189:寻觅永恒的微笑
微笑,是心灵中的阳光。当心灵的湖水,深入了污染物和杂质的时候,微笑便不再纯洁。就如同天空有了太多的雾霾,河水中有了太多的污物。疲惫了,心凉了,绝望了,再也笑不起来了,诵读《地藏经》后,心灵的阳光又会悄悄地放出光芒。几百遍、上千遍的诵读中,浓的是化不开的是前世的缘。
那个令我难忘的暑假,我心中惦念着如何能读到《华严经》。“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虽然这也是一种执念,也因为这种执念,让我找到了山东博山正觉寺,找到了《楞严经》和《地藏经》。顺手翻开《楞严经》中的一页,行云流水一般文字,与我的生命有扯不断的缘。
《地藏经》和《楞严经》,如同大地和星空一样,构筑起了我另一个不可须臾离弃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王国。就像贾宝玉的出生和每次摆脱生命中的灾难,都不能离开癞头僧和跛脚道人一样。这两部经典,也成了生命和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贵人。
我自幼身体不是怎么强健,平日里常常谨小慎微担惊受怕,不免思虑过度。虽然心细如发,思如涌泉,但是多舛命运总也如影随形。幸有三宝护持,得到真正的皈依,也算是心有所依变得日益强大起来。青年时从不说自己不好的母亲,说过一句“脾气得改”,皈依之后才逐渐领悟脾气不好的症结所在。
也许父母早就预知自己的命运,才常常记挂担心。诸恶勿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不是很明白佛理佛法的父母,用他们的一生,诠释着佛学的真谛。与岳父母的交流中,我也常常从中受益,前世缘分自在自不用说。想开了,看开了,一切都是修行的缘。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不会哭,也不会笑了。或许命悬一线,上苍已经不许我用哭来践踏自己的生命。“长太息以掩涕兮”,早已经成为过去式。我的笑容里,更有了佛陀赐予的悲悯的情怀,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成长的感觉。血肉之躯的生老病死,值得珍视,但是心灵觉悟的提升才是真的脱胎换骨般成长。
以前,我看到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为画面上女子的微笑感到震撼,今天也是如此。我也喜欢过这样一句座右铭:“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会用微笑坚定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常常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想着这句话,微笑着,确实让我度过了许多青涩的岁月和时光。
对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主人公,比较流行的版本为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一个迷人的震撼人心的微笑后面,有这样动人的故事。曾记得,一个非常美丽歌唱得非常受欢迎的歌手,有一次她应观众盛情让自己的孩子与大家见个面。这是一个有先天残疾的聋哑儿,女歌手作为悲情母亲的形象,瞬间在我的心中高大起来。
贝多芬在几乎失去听力的情况下,创造出了最动人的生命交响曲。奥斯托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不能行走的情况下,写出了激励了千千万万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盲人作家海伦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激励了无数耳聪目明的人们。
后来,我看到了苏东坡和佛印坐禅时的对话。佛印听苏东坡说他“像牛粪”时,依然微笑着,而且称赞苏东坡“像佛”。这位佛学大德,让一代才子苏东坡明了了学佛者的真境界。从而让这位大才子在与家人离多聚少的情况下,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看惯了世间的爱恨情仇,更加喜爱晨钟暮鼓中的警醒。梵音佛号,更传递着一种永恒的慈悲。历经沧桑的世人,直面观音或者佛陀悲悯的面相,有一种找到亲人和归宿的感觉。或者泪如雨下,或者波澜不惊,或者刹那间遁入空门参破放下感受真空妙有的所在。
为了寻找永恒的微笑,我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苦苦寻觅,我有与大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生死契约。将自己整个身心都托付出去的瞬间,我似乎看到了那永恒的微笑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