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1:坚持读写,让生命因传承而升华
(2016-06-03 13:21:5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O151:坚持读写,让生命因传承而升华
二十二年前,那时我正教着初二两个班的语文。鉴于学生对于读写有兴趣且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每每有些感慨并想着为学生做些什么。
那是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有李强老师和张峰老师,他们是文学素养很高的且多才艺的。放学后,几个人闲聊,意气风发,便有了创建自己文学社团的想法。当时的校长姬文涛老师大力支持,绿野文学社就这样在人们充满期待的目光中诞生了。
一、烛光中,写完一张蜡纸
大概是个夏日的晚上,我们在刻印第一张《绿野》报。负责刻印的是张峰老师,他也是《绿野》报的美术编辑,那个时候我负责组稿和初审,首先加入文学社的同学是我所教的两个班。
第一份报纸需要的稿件终于组织起来了,为了明天能印出报纸来,三个人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刻印。那时是用蜡纸刻印,张老师字写得最好,自然就承担了刻印的任务。
正写了几个,突然线路坏了,断电了,而且只能等第二天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修复。我们到附近的小卖部买来蜡烛,张老师在烛光中继续写着。
我和负责全面工作的李强老师在身边,当时我心里酸酸的,这方发表师生习作的阵地就这样被几个热血青年教师坚守着。
二、让学生深入生活学写作
学生没有写作素材,我们帮着想办法。
学校有几棵石榴树,是语文教研员李忠汇老师家栽种的,李老师是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那时,我们都住在学校里。吃了饭后,我与李老师常常在石榴树下聊天。自然聊到描写和学生的作文,李老师就结合课本中的范文,向我介绍观察和描写,就以身边的石榴树为例。
利用课余时间,我也带着几个写作积极分子,来到石榴树下,让学生谈观察谈写作的顺序和具体语言。大家集思广益,除了客观的描写石榴树的形象外,都渗透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认识,这样同学们的作文同中有异。
当时我喜欢写诗,也有小诗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学生中也有喜欢写诗和散文的。写诗的过程,就是提炼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过程。经过诗歌训练的语言,更加凝练和富有表现力,文学色彩更浓厚些。
李强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周末带学生到校外写生。李老师文笔很好,在大学学习期间和参加工作后,都有叙事散文和小说发表,这样我们的文学社团起点也比较高。
文学社的骨干成员,有几个是教师家庭,家庭文化氛围比较浓;再有一个,虽然父母都不与文化沾边,但是自己非常刻苦,天天练笔不辍,念初二的时候,就有小小说在县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他们的表现,让我这个做教师的也觉得只有奋起直追。
那个时候,我全文抄写了秦牧先生编写的一个散文集《闪光的珍珠》,接下来就是有十来篇散文和诗歌的处女作在《淄川日报》上发表。李强老师,即文学社的主编比我更胜一筹。
三、另类的读写坚守
也许当时不被理解,但是正是我的这种暂时的离开,发现了学校文学社团创作中的瓶颈。学生生活和学识素养的单调和缺乏活力,让读写常常出现搁浅的状况。
我非常投入地转入地理教学工作中,业余时间大量读写,从唐诗宋词到先秦散文的涉猎。地理教育实践,让我补了许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虽然现在也是懂得些皮毛,毕竟是开始涉猎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
后来我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的散文,都与我的地理教学知识文化有关。如《伏天的雨》《耙杆岭》《虎头山》等,都与农业生产和气候有关,与地形和历史故事传说有关。这些是生活积淀,书本上没有的。
又一次我与自己的习作老师鲁南先生对面而作,先生侃侃而谈,谈他的经历和创作过程,谈他对于科研和数学的钻研,谈他这个习作老师不是学中文的。顺便介绍一下,鲁南先生是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获奖者。
市教学研究室王玉强老师的忠告,言犹在耳,善于读写者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视角和内涵,多接受一些更广泛更有深度的东西。他指导的高中生,在微型小说大赛中,全国前十名中进入了三个。
自身的经历和老师们的忠告,让我觉得应该让自己深深扎根脚下的文化土壤和生活土壤。“树长得越高,根扎得越深”,每当在读写文化之路上走不下去的时候,我仰望校园里参天的青杨树,心里也就燃起新的希望。
四、众人拾柴火焰高
让阅读走进课堂,让每个同学从经典美文中受益。
记得2005—2006学年,我上初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大概一年的时间,我给学生印发了55篇300-500字的精短美文,让学生抄读并做好读书札记。
每篇美文,都包含着我对同学思想情感和人生价值观以及文学素养的关注。学生也抄的卖力。有些同学吵了足足有两本日记本,累计多达两万字。学生除了抄写我印发给他们的,还自己找了些类似的文段抄写。
效果很好,但是只是在初二年级实行了一年。十年以后,初二级部的语文老师们,也用当年的方法让学生写读书札记。看着他们用下载的电子稿打印出来,代替了我每天下班后的抄写。
在语文课进行大阅读实验课,每周一次,每次两个课时包括读写说。从初一到初四,谭老师已经坚持了一个循环,师生从中受益。“为什么不坚持呢?我省劲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了。”这是谭老师的亲身体会。
张成双老师经典文化传承,对于《绿野》杂志十几年默默的收获,让它成为淄川区乃至淄博市文学社团活动中的一面旗帜。许学良老师的每日一句经典诵读,形成系列的作文集系列。聂兰老师的创意语文作业,让学生用幻灯片和文字照片记录乡村民俗和班级学生生活风貌。
苏莉老师,将语文教育与做人的有机结合;孙红莉老师,将语文课上得像百家讲台一样风生水起‥‥‥还有更多优秀的不被我熟悉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坚守着这方读写的阵地。
读写的过程,就是将优秀的文化在自身生命成长中成功嫁接的过程。有了这种嫁接,生命得到一种优秀文化的浸润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