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游书海2016130:慢慢来,面包会有的
2016年5月8日,开始悦享《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凌宗伟著,宁波出版社, 201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P.139-152。特此见证,感谢坚持读。
【阅享见证-小尘摘录】
托马斯认为,一个人的心灵不能直接与另一个心灵相通,但他们可以间接地相通。我理解的所谓“间接相通”,大概就是走近。——P.141
洛克认为“教育孩子需要从他的天性出发”,完全改变儿童的本性是不现实的,我们既无法将乐天豁达的天性变得郁郁寡欢(前提是不伤害孩子),也不能使天性忧郁消沉的孩子变得朝气蓬勃。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性正同其体态一样,稍许加以改变或许可以,但要彻底改造,却是不可能的。——P.142
培根认为“通过积累知识,我们可以高效率地解决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生活的问题和压力”,于是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认识“引导学生从无知到教化,是一个人能给另一个人最好的服务之一”。——P.143
《教育的哲学基础》在谈及“东方哲学、宗教与教育”时,给我们提供了日本铃木俊隆的《禅宗,初学者的心》一文。文中说禅宗打坐、心印、参禅是为了帮助个人达到顿悟,强调的是一生致力于全部能力的发挥,强调的是做中学,而不是接受式教育,更不会考虑一个人一定要读多少书,教授多少知识或者沉思多少时间。禅宗强调的是一生又一生,生生世世。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性不要太强,更不要功利化。——P.144
静下心来,心无旁鹜,个性修为“就像做面包,你要一点一点地掺和,一步一步地做,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温度”。——P.145
无论做什么,尤其是做教育,不要急,慢慢来,面包会有的。——P.145
“修佛的目的不是为了修佛,而是修自己”,教育不也一样吗?只有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可能的情形下,努力改善我们的思路与方式,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并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生活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P.146
当我们学会用“生长和变化”的价值来看教育、教学和孩子的时候,对孩子的逃学、迷恋网络、上课开小差等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纠结了。说不定某个孩子就在她逃学、上网和开小差的过程中,在某一个方面有所生长了。当然,这种认识的前提是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背景有相对全面而深入的了解。——P.148
对内在课程的表述,古得莱得的说法就比较合理些:“内在课程是指所有那些传授表面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背诵事实或强调解决问题、侧重个人表现或合作性的活动、要遵循的种种规则,所鼓励的多种学习风格,等等。内在的课程也包括学习的物质环境和体现教学环境特色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给学生传递的信息。”——P.149
不要有太高的控制欲,不要试图将课堂的所有因素都掌控在心,不要给学生精确安排学习,是我们理解课程意识的一个重要前提。——P.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