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6:你了解孔子吗
(2016-05-08 21:11:03)NO126:你了解孔子吗
一、孔子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
《论语》记载,孔子曾自言自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欤?”
当时有人询问,跟随孔子的子路,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答不上来。孔子告诉子路,应该说我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以忘忧,诲人不倦的人。
这个一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们,也在揣摩。曾子的评价是,孔子是一个将忠恕作为自己做人准则,一直贯穿始终的人。
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从“子绝四: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不固执,不执着于既成的见解,不凭自己主观臆测,不以自我为中心。
不固执,不是说孔子随波逐流,而是孔子执着于仁,即“天下有道,无不与易也。”孔子说过,人不能贪,任何的执着都是贪执。但有一种不是,就是贪仁。为什么不是呢?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解释“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另外,孔子提出的,“君子不器,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上比。”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留给世人的绝唱。
孔子去世之前,心爱的弟子颜回、子路和儿子等相继去世。没有了像颜回这样的志同道合者,没有了像子路这样以生命相许致死追随的信徒,自己的独子也先自己而去。
我不知道,孔子的晚年或者弥留之际,是否孤独凄苦,但是他早已经让自己的身心与古圣先贤融为一体。从而开始带弟子,从到处游说的几十年里,他都是这样过来的。
孔子的目光,看到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他已经预测到今天的种种。他曾经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文化礼仪制度的增减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自信能看到十世百世以后的状况。犹如《圣经》中的圣人们,自信的说,天下不会再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了。
三、众说纷纭的孔子
孔子长眠于地下,几千年他的名字和文化弄得纷纷扬扬。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孔子。我想,他们说的孔子,已经是一种符号了。至于真正的孔子,的确在人类历史的星空中划过。对于孔子文化也如是,有些是与孔子根本无关的。
有人说,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礼仪之集大成者。可是孔子说过:“人而无人,如礼何?”
有人说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可是他更明确阐述了“父慈子孝”,“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生前奔走呼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礼仪,就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鲁国的统治集团,因为孔子的主张学说影响到了统治集团追求享乐和其他的政治利益;齐国名相晏婴道出了孔子主张落实的难度和不可实施。
孔子的学说和理念,得到各国君主和执政大臣们的支持,当然也受到了像赵宣子那样的执政者的抵触和反对。以至于孔子晚年,彻底离开了政治集团及其核心成员敏感的问题,将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
至于孔子去世以后,历代封建帝王加在他身后和其后代子孙上的种种虚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究竟。
结语
任何一种把孔子文化中语言行为理念和思想,顶礼膜拜,不加分析的应用和盲目的崇拜,都是一种迷信,也是对孔子这一文化名人的亵渎。同样,任何一种将一切的糟粕粘黏到孔子身上,将与孔子有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同时也是自掘自己文化之根,是一种不自信也不会得到有真正文化者的青睐。
认真研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典籍,汲取其文化精髓,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学会更好的尊重自己和他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是让自己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