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被推荐到新浪首页的博文 |
NO99:手掌上写满了被奖同学姓名和加分
初一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些随便。不加管束不行,说的轻了同学们不拿当回事;说重了,自己真生气不说,这些“熊孩子”还不高兴,认为那是不尊重爱护他们。
热情而又负责的浩浩建议我,给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扣分,作为对于日常行为规范评价。于是我制定了《自信自律助人功过格》,实行近一个学期以来,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更让我对于教育教学刮目相看。
《自信自律助人功过格》试行第一节课。我用投影,将具体的条目打在了屏幕上。
6.5班的同学,看着屏幕进入很好的状态。
6.6班的同学看着屏幕,小声的议论着,我便有个重点讲解:“正确写完并理解掌握一页填充图册,奖励1分”……
虽然周一周二没有上课,功过格已经落实起来了。每位在乐教乐学线上作业中得满分的同学,都得到2分,不是满分但是超过86分的,得到1分。
一、加减分,引导课堂行为习惯
我在学生的花名册上认真的做了记录,这些一切我不经意的事情,现在开始认真对待。说是自律,我开始与学生一起守护他们自己这份福田。所有的奖惩细节,都是耕耘这种福田的方式方法。
很多日子过去了,为了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我曾经朝学生脸上打过巴掌。那是学生的耻辱,更是我从教以来的耻辱。虽然没有法律追究我,但是道德的谴责感却始终强烈着。曾经惩罚过,那是让一个乱扔粉笔的同学,赔偿了一盒粉笔。
我知道这些惩罚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惩罚中有更大的不公平。我采用这种加减分的办法,在三十二年前,我的学生就给我建议过——建立班规。经过三十二年,我才真正明白班规制定和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教育者自身的道德高度和教育导向。
二、制定并执行规则,就是文化教育的过程
我的每个情绪念头言行思想,都是与学生共同成长中的一个影响元素。任何一种规则的制定,不管是课上或者是课下,只有被严格执行才会得到重视或者发挥作用。
以前每个学生,虽说都个性鲜明,但是在我的被功利高压机械压缩头脑中,就只剩下一些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分数了。有了这些分数记录的过程,我看到了立体更富有生机的孩子。课堂上,这些学生为了分数的种种努力,也让我不得不及时记录他们的这种精彩。
最方便的记录方式,就是写在手掌上。随便借用了学生一支笔,将一个个应该受到奖励的同学名字写下来。不用写具体的项目,因为这些应该受到奖励的学生的行为已经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完全可以在课下复制出来,并分类整理到花名册上。
以前,我会认为自己的这种做法非常可笑。现在我却是认为这是在做一件非常庄严和重大的事情,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像著名的雕塑家罗丹一样,成功的塑造者一个个鲜活和富有价值的灵魂。
我采用的塑造方式,是用人们看不到的思绪和笨拙的文字和说得比较顺滑的所谓的温暖的激励性的话语。有人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曾不以为然。现在却是以这种状态,成了真正的工程师,这种雕琢是不着痕迹的水一样的载歌载舞。
没有学生感觉在被雕琢,我自己也没有看到自己手中那把有形的雕刻刀。我只是觉得与学生,在做着一种游戏。师生双方,都非常审慎的对待这种游戏,认真解读这种游戏规则,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和心态情绪对待这种游戏。
三、在规则中,被激励的还有教师
在这种游戏中,我感觉真正被雕琢的还有自己。因为任何一个学生行为习惯不规范或者出现偏差,如果不能及时改正都要给老师扣分。我甚至调侃道:“同学们都很懂老师,自觉约束自己,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规范或者出现差错给老师扣分。我首先谢谢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一直帮我。”
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师,都不会将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始终让学生与自己站在一起,不管是雪山草地激流险滩,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走完成长路上的雄关漫道,到达师生各自幸福的彼岸,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我知道自己的加分和奖励存在挂一漏万的情况,我只是表示一种姿态,一种弘扬正知正念正行正能量的姿态和导向。真正的成功,是每个学生身心中的正知正念正行的被唤醒和成为习惯。为了那一刻的到来,我一切的付出都有价值和意义。
我一遍遍的翻阅自己撰写的博文《建立功过格,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和《自信自律助人功过格》中的具体内容,翻看着我记录下来的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四、让师生的情商“教学相长”
当我撰写这篇博文的时候,办公室的同事们谈到以前教过的学生,谈到他们的过去和现在。“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智商只有特别突出才能在未来派上用场,情商高却可以在任何状况下做到如鱼得水。”曾经是优秀班主任的张老师深有感触的说。
“智商很难提高,情商提升更难。”张老师接着感慨道。
魏书生老师说:“学生是我师,我是学生友。”孔子与弟子亦师亦友。自己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而且情商不高,更应该平等尊重每个同学。共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让这种优秀的文化弥补情商低的不足。
记得课堂上,我曾经对于将被扣分的同学亮过黄牌警告,这些学生也很快有所收敛,因为这个分不仅写在自己名下而且追求老师的责任。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同学,我都不吝啬的给予了奖励分。
一节课结束,我都对同学们说些感谢的话,不是造作矫情,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声音。三十二年了,我在引导学生成长,同时学生也在帮助我成长。这个声音发自心底的神祗,我很高兴的接受了。
下课了,我在6.5班公布了所有获奖同学的名字和获奖原因乃至奖励分数。“我没有记下来也没有奖励分的,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这种优秀本来就是同学们心中自在美的模样。我的记录,不是现场拍照,只是一种引导和唤醒。”我这样作着补充。
“同学们勤奋学习互助合作自觉主动约束自己,是对我课堂教学最大奖励,我要给自己加分。”我微笑着给自己奖励。
在6.6班,我挥动写满被奖励学生姓名和加分的手掌向学生说“再见”。
临走出教室,我请求学生:“给老师一个礼物好吗?”
小杰同学,不等听清是什么就大喊:“好!”
我笑了。孩子们就是这样天真,我说老师要的礼物就是:“在接下来准备午餐的时间里,大家保持安静,让自己松静匀乐,好让午餐吃得更加有滋有味——这也是一种学习。”
备注:此文被编辑老师推荐到新浪草根博客首页时,编辑老师把题目改成了《学习互助中师生相互雕琢》,对编辑的推荐和修改表示万分感谢,是编辑老师您让我在撰写随笔的过程增添了更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