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4:追循孔子,感悟成长
(2016-02-17 11:37: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24:追循孔子,感悟成长
孔子因其文化成就的集大成,被尊为文化圣人。实际上,他也与普通的人一样,对于文化对于自身和社会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适周拜见老子问礼。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见老子对于孔子所关注的礼,并不感兴趣。但是作为一个文化巨人对于孔子有很好的忠告。
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即使子贡偶然议论他人缺点,孔子也立即批评:“子贡,你就一点错误也没有吗?我可没有你那么多空闲时间。”孔子忙什么呢?他在自我完善,就是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在做改变自己的工作。《史记》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陈蔡遭厄,究其原因,是陈蔡两地的政府官员,担心孔子会在他们真正的“总裁”楚王那里反映他们的种种龌龊。这次事件,导致追求孔子的大多弟子纷纷离去。孔子后来明确提出“君子成人之美”,实际上就是对于自身团队文化的一种完善。
这样的孔子文化,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
二、见齐景公遭婉拒。
《论语》中有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期盼创建宏图大业的齐景公所向往的。
大家都知道齐国著名宰相晏婴,说出拒绝孔子理由的正是这位优秀的政治家。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闲。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以上意思:抵触法律,不重实业,繁文缛节,难以实施。
我们看到晏婴的观点,没有将孔子文化一概否定,而是针砭其中弊端恰中肯綮。
看《论语》,孔子在礼仪文化上,倡导从俭,“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这位传统礼仪文化集大成者,对于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贡献。
《论语》中,孔子有言:“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我们可以看到遭受拒绝的孔子,而且虚心向晏子学习,弘扬晏子美德。
三、晚年喜《易》,尚中庸之道。
孔子作为文化圣人,无常师。但是他从周文王和周公旦身上,汲取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素养。
《周易》,由文王完善卦辞,周公旦写爻辞,孔子推演形成彖辞即《易传》。《易传》,凝聚着孔子和弟子的大量心血。
“韦编三绝”的典故,向我们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孔子研究周易的精勤。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乃是仁德的另一种说法。中庸的文化源头在《周易》,孔子晚年浸淫于《周易》,也是将他所整理的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到一种新的高度。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仁德或中庸能够理解的非常少,即使他的弟子们也是如此。我们今天诵读《论语》,难得其精髓并不奇怪。
《论语》中弟子问仁,共十三次,其中颜回一次,子贡三问,
参考文献:《孔子世家》《论语》《<周易>的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