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8:谈“孝”峰声(2016.2.1)
(2016-02-01 08:31:14)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8:谈“孝”峰声(2016.2.1)
《论语》的结尾部分,舜的一段话,则是振聋发聩:“四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舜,不仅是古代的帝王,更是中华民族孝德的楷模。
一、孝,是优秀人格的基石
孝者,犯上作乱者亦鲜矣!——《论语》语句大意。
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选用人才,注重孝道。一个不懂得尊重养育自己父母的人,很难与人相处,更不要谈有所成就,即使有也多属侥幸。
中国古代,地方上要定期推举孝廉,这种品德高尚的人与那些有才华的人同样受到尊重和提拨。“百善孝为先”,从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开始培养,让每个人最终成为最优秀的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我们在学校里也会发现,那些感念父母辛劳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做老师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学做家务,学习干一些为父母送温馨的事情,是一种提升学生品行的好途径。
我看到班主任,建立一个师生家长都能看到的QQ群,让学生把自己为父母洗脚、打扫整理房间、学着炒菜、为父母倒水、搬座位等的照片传到QQ群众中,让师生家长共享这些温馨的瞬间,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正能量的做法。
二、和顺父母师长,是为孝
孔子的学生子夏,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中国有句俗话,师徒如父子。这里孔子就把两者融为一体,综合讲对父母和师长的孝敬。不是仅仅局限于帮着干些力气活或者从物质方面优先照顾他们,更主要的是要察言观色,让他们心里真正的舒坦和高兴。
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道理,一个孩子在家里不懂得随顺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随顺自己的老师同学呢?走向社会也是如此。
现在父母对于孩子一般百依百顺,往往事与愿违。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体谅父母,照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因为父母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制能力都比较强,不至于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很多年轻的父母,自己不懂得这个规矩,以为放任孩子就是发展所谓的个性,实际上是在害孩子。
当然做父母的,首先要给自己立规矩,为孩子做出榜样。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见样学样。
三、若父母真的错了呢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通过《论语》中的这句话,可以看到孔子想到这种情况。圣贤尚有错误,何况千千万万的父母呢?
如果父母出现错误,我们就要趁父母高兴或者其他适当的机会进行劝谏。如果父母还是不改正,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要尊敬父母,即使自己更多受苦受累也不要心存怨恨。
也许有人根据这句话,衍生出“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说这样的话是孔子说的,从而导致了许多朝野之间的悲剧。实际上,孔子是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爱是相互的。《论语》中有这样的句子,大意是“父慈子孝”。
孔子的原意,应该是借此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学会在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学会与师长相处。
舜在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史记》记载舜的父母曾经两度要害舜的性命,将他的一切财富地位等转给后母所生的弟弟。舜事先有所防备,机智地避免了。摆脱灾难的舜,对于加害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弟弟礼遇如初。
这种境界的人,越来越少了。源于家庭教育中的不吃亏,并没有真正读懂古人所说的“吃亏是福!”
不能遭受磨难,就没有更多的担当和更出色的能力。《道德经》云:“受邦之垢者,为邦之主”,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家庭或者民族未来的主人,我们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工作呢?
希望在解读经典文化的过程中,与老师们在孝文化的传承方面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