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6:问津校本教程(2016.1.30)
(2016-01-30 10:53:58)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6:问津校本教程(2016.1.30)
一、设计校本教程——《修身》
大概在六年以前,学校分管业务的副校长让我一门校本课程的教案。当时课程的题目,还没有完全定下来。我提出为了自己撰写方便,也为了学校的适用和更好的在迎接检查中过关,请求定名为《修身》课。领导非常耐心的听取了我的建议,并支持我努力去做。
我知道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一切都是事在人为,我的平时的教育随笔,会有助于我完成这项工作。那个时候,我撰写了十几篇关于《道德经》的文章,是用道德经的智慧,激励自我修养的。虽然现在看来,真正称得上文章的,也就八篇吧。有了这十几篇文章,搞一个《修身》课的十二个教学设计,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虽然这样的课程,并没有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一样非常规范的开设起来,但是这种文化理念已经悄悄的渗透到了我的教育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和细节中。
后来,我在这个稿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小故事大道理》中文章,联系学生身心实际不断的做了些修改。实际上,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有一个不断开发和完善提升过程的。我把电子文档,传到网上,看到有人下载,也算是得到一种鼓励。
二、让课堂植根生活与经典
我把《思想品德》课与我比较熟悉的《论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说是《论语》文化,就是不仅联系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且串联上了古今中外的类似的小故事。
那个时候,我结合备课上课,发现了《论语》文化与《思想品德》课乃至与学生终身成长有关的种种,又结合《思想品德》考试的试题,进行了有效的联系和贯穿。
这样每个《思想品德》问题,都与《论语》中的某段话和一个或几个《论语》文化故事结合起来。
或编成学案发给学生自主学习,或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互动。这样让同学们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开展写字背诵和师徒互助比赛争星活动。
一年的《思想品德》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感觉自己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从那时起真正自觉主动的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了。
张成双老师,是《绿野》校本教程的主编,也是我们这家有着二十年历程的文学社团的秘书长。他看到我写的“《思想品德》与《论语》文化系列”,感兴趣。用“让传统文化走进新课程”进行了大篇幅的刊载,共用去了12个页码,大概全文共一万两千多字。这份校本课程,印发到每个同学手中,共印了1400余份。
张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难忘:大意就是更加接“地气”一些,会更好。
我时常翻看这个文集,从那时起强化了我的一种信念:就是要从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中渗透经典文化,让经典文化如阳光雨露一样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三、校本课程的三个特点
大概十几天前,校长走进了图书室,将一本印有《昆仑中学校本教程<</FONT>弟子规>》放到我的面前。我惊喜的说:“这是我们的校本教程!”
许校长镇定的说,校本课程不是学校强制编发的,而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编制的富有特色适用有效的东西。
由校长的一句话,我想到光程老师的《化学作业设置》和他的微课制作,他是我们淄博市微课制作带头人之一;想到了许学良等老师编写的《国学文苑》——他编写的《成长的声音》等系列学生作文集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他传到搜狐网上的《我和学生三年成长故事》视频故事得到了一致好评;还有许多许多其他老师的特色教育案例,如放电影一般浮现眼前。
四、孔子校本教程开发给我们的启示
我又联系到了《论语》文化,联系到孔子重新编纂的《诗经》。从某种意义上讲,《诗经》应该是孔子两千多年前开发的校本教程。由此,我总结出好的校本课程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教程设置,要考虑到让学生从中学到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教程,让学生终身受益,决定了他的生命的广度和高度。
孔子说,诵读《诗经》,可以认识鸟兽虫鱼的名字,可以学会与父母兄弟相处,可以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做人做事等等。现在看来,《诗经》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诗歌读本。
其次,就是要抓好校本课程落实。孔子推广《诗经》的诵读,可以从《论语》中找到例子。他的儿子趁他有空的时候,想单独与父亲讨教一些。结果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学《诗》,无以言。”而且明确告诉他,要先把《诗经》中《周南》《召南》两部分内容背过。对于儿子如此,对于弟子们自不待说。
最后,是对于校本课程要搞好二次开发。孔子与弟子子贡和子夏等,都交流过《诗经》的诵读和感悟。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君子的自身修养,就是孔子与子贡交流时子贡感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