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4:享受浸润经典(2016.1.28)
(2016-01-28 08:40:19)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N4:享受浸润经典(2016.1.28)
沉迷于经典诵读,慢慢陷进去了,无可救药的陷了进去。我感觉到冥冥中,自己与这些经典有一种难以解开的缘。这些经典,就成了我依赖并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这些经典文化的种子似乎也借助着我的躯壳在这个时空迥隔的所在复活了。我也只是众多的经典的寄宿主之一,因为我能感受到更多色彩斑斓的寄宿主的存在。
一、《古文观止》,浅尝辄止的朝拜
一条平凡的小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有个一边走路一边诵读的人。小镇的一切路边的风景,都成了一种衬托,这个人也成了风景中的一个元素。过去好多年了,想起来,还是感觉温馨。每天50个字,40余篇的《古文观止》中的先秦散文,就这样被我背诵了一遍。
那是一个暑假,整整一个多月没有下雨。因为加班的缘故,我每天都往返在这条小路上,为了防备下雨,我每天都准备着一柄大伞。一个月过去了,我没有一天停止过诵读,每天如果人们留意的话,都会看到一个人胳膊下夹着一柄长伞,神情专注嘴唇似动非动,
以前的时光,似乎都虚度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诵读中被浓缩,被淬炼成一种解读或使用的精华。路边的有文字记载的小村,也只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个日新月异的乡镇,似乎有许多东西发生过而荡然无存了。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人物和故事,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让我的思想和语言有了深度和广度。
没有人见过,不等于没有发生过。
很多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叶不系之舟,犹如秋末那漫山遍野飞舞的蓬花。我越来越渴望知道更加古老的所在。
二、《诗经》,想说爱你不容易
看到鲁迅笔下诵读《诗经》的痛苦,想想自己抄读《诗经》却如饮醇酒。大概是年龄和境遇的不同而已,鲁迅先生是被老师逼着诵读,我则是攀岩者选择这样的路。前者越难越痛苦,后者越艰险越具有挑战性。
每首诗,都是一则故事。是孔子整理过的,用诗歌写成的故事。
记得童年的时候,我最喜欢阅读一篇关于荷马的长篇叙事诗,纵然喜欢但是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有个暑假,因为抄读《诗经》如痴如迷,把一切家务事都抛到了脑后,导致不理解的妻子大光其火。这也是妻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我读写发火。我深深的明白,诵读经典不是为了读而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珍惜拥有活在当下。
伴着《诗经》的篇章入梦,等一觉醒来,一个鲜活的《诗经》故事也在我的头脑中复活。两千多年的诗歌的丛林,没有现在的技巧和过多的形式,同样的魅力婆娑,让我觉得时光似乎在诗歌的隧道中停滞了。
我知道,用任何现代的语言去转述这种古老的诗句都是一种亵渎,还是忍不住的去用笨拙的言语去模拟诗中的意境。
现在这些都存在我网易的博客里了,现在看来懂得什么叫无知无畏。
大概有五十首这样的诗歌,成了走近古典诗歌殿堂的阶梯。不管文化还是文学,真正殿堂的路,是漫长的,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漫长,更具有一份诱人的魅力。
三、《论语》,让我感觉你的浩瀚
初读《论语》让我觉得是在旧物回收,我细心的从一则则文字中,探寻教育文化的踪迹。这样下来,我竟然也从中捡到了些宝贝。
全文背诵过了,每个句子都是比较熟悉了,感受到一种白开水的味道,纯净,却拥有温度。解读却不能单单看注释的,需要借助同时代的相关文字资料。那个时候,已经能够诵读《道德经》,于是我将两种经典不断的相互参照。还有《易传》《孙子兵法》《史记》《金刚经》《古文观止》,这些经典中的语句,成了我相互参照解读的标本。
后来我开始抄读《坛经》,数百遍的诵读《地藏经》,诵读了上万字的《楞严经》,并坚持诵读每天一遍。上百遍以上后,我觉得自己学识的浅薄和鄙陋,感觉到自己心灵中杂质的种种。
当眼睛和心灵被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分别执着妄想蒙蔽,一切的经典和生活工作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和模样。我现在更明白了罗丹的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浸润经典中,觉得自己就如同一枚豆芽菜。浸泡在其中我的生命变得鲜活起来,不知道被炒成一盘豆芽菜,你品咂中是否感觉到有些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