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三则
(2015-03-20 07:34:06)
标签:
佛学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修身三则
修身,离不开学习,离不开经典的诵读和传承,离不开更多人乃至一切众生的分享。笔者将几年来坚持自身修行的一切体会,分成《学习的三种境界》、《自尊自信做好自己》、《让经典在人们够得着的地方》三则,敬请教正。
第一则:学习的三种境界
一、爱上学习
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聋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故事。她是一个聋盲人,他开始学习是异常艰难的。
学习水这个单词的时候,海伦遇到了困难。她从来没有听到过水的声音,也从未见过水的样子。水的单词老是与其他单词混淆。海伦的老师,将海伦领到水龙头跟前,让水缓缓的流到海伦的手心。然后,在她的手心写下“water”这个单词。
流水滑过海伦手心的感觉,让海伦感觉到了学习的喜悦。她记住了这个单词,并开始向更高一个学习层次迈进。在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她从一位博士那里用手指触摸口型的办法,学会了发音。就这样,艾伦凯勒,不仅学会了认字,而且学会了发音并与人交流。
当我们觉得英语单词难记,或者是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实验技能难以掌握的时候,我们想想海伦凯勒,就觉得有海伦凯勒这样的人与我们一块学习,任何学习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都是可以战胜和克服的。
二、尊师重道是关键
国将兴,必将尊师而贵傅。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少不了尊重老师并虚心向老师学习。
当然学校里,给自己上课的老师,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老师,是陪伴我们成长时间最长的人之一。学会与老师相处,学会从老师身上汲取学习的动力,学会从与老师的交流中,感受到一种人格文化魅力,并潜移默化的受到一种正能量的熏陶或影响,是每个优秀的学生所必备的一种能力。
老师们常常讲,课前准备要做好。这种准备,一种是学习用品的准备,一种是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新知识的准备,还有一种准备,就是提升自身心态的准备,即上课前,保持一种好的情绪念头阳光的心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心态,以及勤奋进取的状态。
我们不可以片刻间停止向老师学习,或者违背老师的教诲。
古人在这方面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如“一字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由此可见,那个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就是我们文化课堂上的老师,我们身边一切优秀的人,我们自己心中那个优秀的能自主教育和管理的另一个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至理名言,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
记录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学习他人身上的点点滴滴,让心中那个优秀的我引领我点点滴滴成长。就在这点点滴滴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悄然爱上学习。
三、学习,是优秀的自我徐徐呈现的过程
学之者,不如爱之者;爱之者,不如乐知者。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需要一种好的心态。
拥有一个谦卑而宽广的心态或者胸怀,能更好的融入学习。
有时,我们感觉学习的疲倦,或者是超负荷了,需要休息或者调解一下。有时是没有理解或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有科学家说,我们一般人的大脑利用率只有不足10%。我想这是一个比方,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方面都有巨大的潜力。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辉煌成就,人的大脑没有因为巨大的承载而劳累。
每个学习者,都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会通过学习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并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让优秀的自己一点点的呈现。让新鲜的优秀的自己,如一幅美丽神奇独一无二的优秀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不是让人非常欣喜的一件事情吗?
第二则:自尊自信做好自己
自尊自信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个人挂在嘴边的话,却是一件非常难以真正做到的事情。因为生命中的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总是将我们引导到一条歧路上去。
一、做最好的自己
记得有人说过,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想着别人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或者想些自己今天将来,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而忽略了自己能够干好或者不断完善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人,不仅失去的是今天,还有自己的未来或者明天。
譬如,一株狗尾巴花,一定要开出硕大的牡丹花。因为常常感到不如意,所以常常生活在怨天尤人中。再者,就是一朵牡丹花,却偏偏想让自己像腊梅一样在寒冬腊月里开放并放出清香,结果自己灿烂绽放的时候,还是充满了沮丧和落魄。
我想这种人生,之所以变得平庸,就在于自己的不自信。狗尾巴花,有狗尾巴花的骄傲。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歌颂野草顽强生命力的诗歌,赞美的就是狗尾巴花家族的兄弟姊妹们。诗句非常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牡丹,没有腊梅傲冰雪斗严寒的雄姿,却有历经贫寒默默坚守的淡定。《牡丹之歌》,是这样赞美牡丹的:“有人说你富贵,谁知道你曾经历尽贫寒。”
学会欣赏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学会尊重别人,让别人成为尊重自己的人;学会尊重所有的人,让所有的人都成为尊重自己的人。
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要我们尽力了,我们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优秀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值得人尊敬的人,就是让我们美丽生命渐次绽放的人。
二、经典伴我成长
有人说过,语言是人心灵的窗口。从一个人的谈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也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眼神中,观察一个人,没有从语言交流中来的便捷。
语言透露出比较容易让人读懂的内心,而眼神更是蕴含着更加辽阔或者是复杂纠结的所在。
一个有华丽语言的人,可能有不完善的内心;但是有一个宽广谦卑心胸的人,一定有质朴而适当的言语。真正好的经典,不仅是语言学的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记得著名的教育记者陶继新先生说过,通过诵读《论语》、《道德经》、《心经》《易传》等文化经典,改善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这种话语系统,包括文字的和语言方面的,更包括心灵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有一部分是我们清醒意识到的,更有一大部分是潜移默化的在改变着我们生活行为习惯的。
复旦大学高材生林森浩同学,在因为投毒致舍友失去生命,被拘禁。他在近10个月的拘禁生涯中,大量的阅读了传统文化经典,改善了自己的思维。他讲,如果现在遇到过去的情况,不会那样的冲动。我相信,这是真的。
三、慎独是最好的老师
明白了道理,才能完成一种心灵的救赎。不管是生是死,如果一个人活在糊糊涂涂的状态中,真真的是枉自来人世间走一遭啊!
记得有位贪官在临刑前的最后话语是,他是不幸的,因为比他贪污罪行更大的人,还稳坐在自己的官位上。我们不排除这位贪官话语的真实性,但是他没有认识到做人的道理。每个人活着,首要的是管好自己。自己触犯了国法,受到应有的处罚,就是罪有应得。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不仅要奉公守法,及时在没有法律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也要做到慎独——这才是真正的对自己负责任。
第三则:让经典在人们够着的地方
记得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他要把天上的东西,拉到地上人们能够得着的地方。我想就是经典的草根化。也就是在那次报告中,他形象的将孔子释迦摩尼耶稣等等,形象的成为最早的多元文化教育工作者。他们在没有政府投资,没有校舍没有师资等情况下,从事大众或者社会的教育活动或者工作。
凭借他们的努力,现在有了几亿几十亿的信徒。他们的人格和文化,无疑具有一种巨大的魅力。与他们相关的经典文化,从诞生之初,就有广大的民众基础。他们的人格和文化的丰碑,就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一、经典深入人心
记得有人说过,圣贤们的经典之作,就是道出了人人心中有且喜欢向往的东西和道理。如人人都向往一种,自己被尊重的生活。孔子就讲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人们都喜欢交流,怎么说,掌握一个什么原则。孔子对于《诗经》进行了重新编辑,让人们去阅读。这个时候的《诗经》不再是宫廷里的专属品,而是学者的最爱。孔子告诉人们,读了《诗经》会提高自己说法表达的能力。
孔子的这种倡导读《诗经》的做法,从教导儿子开始。
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怎样让每个人都喜欢呢?就要让每个人,都从中读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孔子在推广《诗经》阅读时,是这样做广告的:1、可以更多的熟悉一些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2、可以在说话的时候,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话头。3、可以明白一些与父母兄长相处的道理。4、可以懂得一些侍奉君主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看来,诗经是非常接地气的。
众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经典经典,都如《诗经》一样,经过了几千年风风雨雨的考验。时间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和一代代人的更替,没有磨灭他们的光辉,而且证明其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方面的不朽价值。
二、经典为我所用
大家都知道经典的好处,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却是不懂或者无法学以致用。如同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好,要真正学会太极拳并让自己从中受益,却必须要老师引领。
随着网络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提高,能够读到经典或者看到专家教授们对经典的解读不难。但是要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却是很多学习者的困惑。这就需要许多精通经典,又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的人,起到很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或者某些专家学者,深入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实践,予以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经典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经典,在于无所不包容,在于贯彻一种正能量,在于融会贯通。当人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个念头和每个细小的习惯,都与经典融为一体,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了一条自我教育管理的成长之路。这是一条转凡成圣之路,是一条促进个体和集体综合素质提升之路。
三、经典惠己及人
经典如阳光,洒遍每个角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幸接触经典的人,或者自身充盈着经典文化基因的人,让周围的人,或者更大范围的人,都感受到经典的温暖阳光。
长期的经典诵读和内化,会让我们的身心发生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或者表情,或者心态,或者知识见解,或者言谈举止,都自然而然的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只有人能影响人,只有性格能影响性格。每个受到经典熏陶的人,都充满着深深的感激之情。这里面凝聚着古今中外几千年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最大的感恩,也包含将这种经典进一步的推广弘扬,让更多的人乃至所有的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