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生命与《论语》
(2014-07-24 08:13:08)
标签:
佛学 |
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佛说:人身难得。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整个的宇宙空间中,更是微不足道,所经历的时间渺小的不可以计算。儒家这样教育人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得之于天,受之于父母。无辜的去损伤毛发和皮肤,都是对上苍和父母的不敬,这就是传统文化珍惜生命的教育。
年逾古稀的老岳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舅子年轻时在离家三四百里路的济南念书,无意中伤到了手腕。那时家中的老岳父,突然觉得心神不宁,要到学校去看看。当时小舅子才从家里走了只有几天。老岳父去了,小舅子伤到手腕了。每个做子女的,都懂得这个道理,自己长病或者受伤害,不仅自己难受,更难受的还有自己的父母。
生命也是短暂的。所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或者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论语》中记载,孔子听说子贡背后议论别人的坏话,就说子贡你就没有缺点了;你有时间议论别人的缺点,我可没有你那些时间。
孔子在干什么呢?
我们还是看看孔子所欣赏的人吧。
一是颜回,是《论语》中被孔子称赞好学的人。他的重要特点,就是“不迁怒,不贰过”。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不迁怒,就是不怨天尤人;不贰过,就是同类的错误,不会重复犯。
话虽然好说,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难得。孔子就是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当成人生的最高境界的。
二是蘧伯玉。卫国大夫,孔子把他看成朋友,看成老师一样的朋友。遽伯玉是个怎样的人呢?面对复杂多变的为国国内形式,文武大臣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后来大臣们,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凡事看遽伯玉什么态度,只要追随蘧伯玉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失。
蘧伯玉在接近五十岁的时候,还常常在家里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一点,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具体内容是,蘧伯玉派自己的弟子去见孔子,孔子问这人你的老师在家里做什么呀。这人回答,老师在家里思考怎样减少自己的过失。
孔子不仅以蘧伯玉为师,而且对于蘧伯玉弟子的回答也非常赞赏。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弟子,能看到遽伯玉什么最优秀品质的人,难道不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吗?
透过这一点,我们不难知道。孔子批评子贡,就是觉得子贡更应该拿出时间来,多找找自身的缺点不足,从而想方设法进行弥补。《论语》里面,也有这样一句话,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这是一种传统的智慧,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现代人,常常是以找出对方缺点为能事。实际上,帮助对方找缺点或者是出于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未尝不可。但是人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只看对方的缺点,这不仅不利于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是与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
和谐社会,首先是身心的和谐,是自己的自我提升和完善。如同一个人,已经病得很厉害里,不去打针吃药,而是在那里对于一个只是头疼脑热的病人喋喋不休的发表议论,这不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吗?
自身的和谐,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都是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富有智慧性的做法。
生命中,也是有烦恼和痛苦的。这些烦恼和痛苦,很多来自我们贪嗔痴满分别执着妄想。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就为我们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论语》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生存智慧,就是减少自己妄想,让自己在最低的生存环境中,得到生命的最大的愉悦。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这样的高手。人们有“孔颜乐处”的说法,特别是颜回在这方面表现非常的出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现代社会,人们都有这样普遍的认识,就是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有多少钱,或者吃得有多好穿得有多好住得有多好得到了多少掌声和鲜花等等种种外在的名闻利养,而是内在心灵的充盈和丰厚。
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很好的反映了这种生命的淡定和充盈的有机统一。君子是什么人,就是那些自身修养很高的人,那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
当一个人的欲望和能力达到平衡的时候,这人生活在宁静和满足之中。当一个人的能力小于欲望的时候,这个人的幸福处于饱和状态,这种状况下能积极热情帮助他人,几乎处于一种类似佛菩萨的自度度人的状态。当一个人的能力小于自己的欲望的时候,这个时候痛苦和烦恼就产生了。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物质的欲望充斥每个角落的时代,人们的欲望被多方面的激发和挑逗,少有不慎不管是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人,都处在一种欲望远远大于能力的状态。每个人,都有一种望山跑死马的状态。这个时候心灵缺乏的是必要的宁静和那种久违的幸福感,很多人通过打太极拳打坐冥想等方式,找回那份心灵的平静和祥和,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来一块看一下,《论语》中,孔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
《论语?泰伯第八》中,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团队。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几乎无法离开团队而存在。有些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有些是我们只能去适应的。
要选择一个好的团队,实际上就是更好的理解团队里的每个人。《论语》中有: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安,人焉廋之!
首先,人要学会自己与自己和谐,再次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和谐、与所在集体的和谐。
孔子所尊崇的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自己的富贵也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说,齐桓公的称霸,与管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管仲立了首功。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没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没有资格享受这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反的,也成立。这大概就是多劳多得的原则。
管仲是让人佩服的。管仲在礼节上有些让人指责的地方,但是他确实是中华民族中当之无愧的伟人之一。孔子曾经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是对于管仲的高度评价,分析历史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相反,吴王夫差的宰辅伯嚭。可谓富贵至极,但是他的富贵,确实建立在吴国错误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路线的基础上的。他的富贵,是建立在吴王夫差错误的决策基础上,是建立在自己的贪欲上,是令人不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