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
(2014-03-10 09:26:43)分类: 教师专业成长 |
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
一、知识引领:
明确几分钟、一节课或者一个小时、几个小时,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或者看几页书,或者看几幅图,或者看哪个例题,或者记住哪个问题等等。
1、或者开门见山,直接呈现。如打开书,出示以上内容。
2、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究这种知识的愿望,然后再转入这种知识的学习。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问题或者困惑,然后转入学习。
4、运用学案,呈现相关的知识要求
二、能力引领:
运用知识的能力,审题能力、理解能力、细心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等。
1、描画填注不丢不掉。如:画出某处特殊的经纬线或者分界线,标注某些地理事物的名称或者相关的数据等。
2、识记名称位置特点。识记主要城市、山脉河流和地形区气候的分布类型和气候特点。
3、理解分析比较综合。(1)对于具有规律性的问题的理解和普遍应用能力。如:大城市一般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如工业部门的分布,与原材料、交通条件和靠近消费市场等的关系;如农作物产地与气候、地形、消费市场等的关系。(2)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即根据图上或者文字材料,根据学过的地理知识、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和综合应用。如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由河流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由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山顶、盆地、山谷、山脊和鞍部等;由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形类型和海拔高度范围。
三、情感引领
没有情感的参与,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不全面的,或者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功。传统文化比较比较注重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情感引领也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的意志品质、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控制和精神信仰追求,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教学资源。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亲近自己,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就要有一个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除了来源于知识和文化修养以外,还有就是一种道德修养,即谦卑而宽广的胸怀。
1、站右铭:在黑板上,写出经典名句或者短语,与学生一块赏析,走进教学活动的境界。
2、激励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感到单调枯燥,或者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或者自由散漫鬼作祟分心走神。所有这些都有代表性,但又只是一部分同学。如果教师讲话全体同学陪着受教育,是对于学习时间资源的浪费。这个时候的学生,一般都要看老师的表情或者东张西望。在黑板上,写下相关的激励语效果较好。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心诚则灵。自胜者强,助人者乐。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四、思维引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真正优秀的读者,是善于读出作者的思路。实际上,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都有富有特色的思维。这种思维,体现在对课本内容的解读,体现在听讲时的关注或者做题时的提纲挈领。结合初中地理课的学习来说,就是用图思维的习惯。
1、不管是识记、分析、比较综合,都要结合图。这种图,可能摆在你的面前,或者刻在你的脑海里。如果任何一个知识规律的识记,所相关的图像是不完整的或者有误差的,这种思维都是基础不牢固不扎实,是难以持久的。
2、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和知识水平。(1)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如当地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在识记理解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当地的气候,与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以致用,而且比较容易巩固和融会贯通。(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引用学过的诗词,从中分析里面包含的地理知识和规律。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说明了中国怎样的地势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明了我国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3、观察分析和综合表述的特点——近似性和相对性。如秦岭淮河一线,与一月零度等温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等,都是大致相同。理解了这种“近似”思维特点,更知道接触的地理知识和规律是一些大致的一般的规律,注意在遇到地理事物和问题时,要实事求是。这样在分析表述观察结果时,真正做到求同存异,促进相互交流和合作探究的效率。如在经纬网地形图上,正直向东南西北等任何一个方向,行走路线都是一条弧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的东西南北,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大多说是一条直线。因为前者在较大范围内,后者范围较小的缘故。近似性,有利于更加快捷便利的分析解决问题。相对性,有利于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